专家视点
李松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我强烈呼吁关注改善文化资源整备的技术环境,包括各类资源抢救、修复、复原、记录的相关技术,提高各类形式媒介注录效能的相关技术,加强大数据管理、清晰、分析的相关技术,进一步融合到各类资源信息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我建议在国家战略层面应该构建大型的文化系统工程,建设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承的数字化广泛应用体系。
罗静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
从国外来看,行业的数字化相关工作可以分为几类,政府主导、博物馆主导、NGO主导、企业主导的相关工作。从需求提出、数据采集、数据融合、数据挖掘、智慧应用方面来看,大数据技术在文化资源管理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整体的框架不清楚,而且大多数文化机构在做的工作都是局部的探索性的工作。
孙茂松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关于国内对大数据在文化资源管理上的应用,我提出这么两条建议:1)做基础的应用。例如,现在所有《二十四史》都已信息化,但处于原生态,连最起码的分词都没有。2)构建中国传统文化本体体系和知识图谱的工程。
孙一钢 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员:
现在是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并行的阶段。数字图书馆很重要,在承担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职责。从数字图书馆技术服务体系来讲,大数据现在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知识组织理论和系统的研究问题。
徐波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不管是小数据还是大数据,还是需要有很好的复杂算法来刻画丰富的内在信息。大数据模式识别技术聚焦,一个是怎么感知深度学习,另一个是认知层面的知识图谱和推演,这是两个很共性的问题。
总而言之,我认为整个模式识别技术原来是比较分散的研究模式,可能会面向终极创新大科学工程的研究模式方面发展,然后慢慢逼近人的智能水平。
不管是博物馆、图书馆还是非遗,最后形成的就是文本、图像、影像、声音,核心就是文化资源的管理和应用。文化的资源管理,首先是应用的问题。
周志华 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数据挖掘也就是机器学习提供数据分析技术再加上数据库提供数据管理技术一起来成为数据挖掘,这在医学、考古等方面有诸多的应用。关于大数据,有3个误区:有大数据,“模型”不重要;大数据,只要“相关”,不要“因果”;大数据,需搭配新的方法。
金海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在海量的知识管理和推理方面,通过海量数据甄别推演新的文化知识,这些技术为文化创新提供多元文化要素转型升华。云计算是大数据技术的支撑环节,对大数据资源挖掘提供了基础的设施,同时包括大规模的离线数据处理、流式数据处理、内存计算技术等为大数据挖掘提供技术支撑。云计算的主要目的为文化创新提供软硬件的支撑平台。
曾成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大数据虽然跟美术没有直接关联,但提供了很多支撑技术,对业务来说至关重要,开辟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关健 上海方正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方正公司利用大数据技术,做了数据收集和聚合的引擎,汇集很多文化教育信息,基于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做图书出版类的决策和分析,包括从内容汇聚到最后内容重新组织展现的完整解决方案。
张加万 天津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教授:
大数据技术在文物保护方面相关的工作现在是做得较多的,例如文物的三维数字化及应用等。总的来说,有四个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大的。第一,如何把馆藏文物的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建立分布式、异构、虚拟文物知识库及应用平台。不仅要把分析放进去,还要把知识放进去。第二,关于基于大数据准入的标识和鉴别。第三,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文物劣化机理研究。最后,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观众和游客行为及个性化服务技术。从人、物、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且来解决服务质量的问题。
许鲁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从文化资源的管理角度,我们需要公平自由的文化共享,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存储技术的作用明显。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13年10月12日 10:44:45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