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马知遥]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民间力量
  作者:马知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8-28 | 点击数:3201
 


  民间收藏家和民间文化的研究者、投资者共同构成了文化守望者的队伍。我们在对遗产的保护中,除了对遗产本身和传承人进行保护,还应该给予文化守望者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民间大众的力量,大量的田野考察事实证明: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正是在那些文化自觉者的手中免于损伤。由此,政府通过表彰更广大范围的文化遗产保护者,对动员和启发全民的文化保护自觉意识将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呼吁:“民间文化工作者的当代使命是抢救。抢救比研究更重要。”我们不能再有丝毫的懈怠,要闯入民间广阔的原野做一些更为实际有效的事情,因为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文化遗产面临灭亡。主动走到田野中去,领略民间文化之美,懂得传统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最初样态,感受鲜活的文化遗产,这是遗产保护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深入民间才能真正懂得民间艺术中凝聚的甘苦,如果不自觉地注入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就等于主动抛弃文化。

  培养大众对文化的热爱、对身边民间文化的兴趣,成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如何让大众接受遗产保护方法,如何让大众参与保护、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非常重要。

  政府、学者、传承人、大众是组成“保护团队”中不可缺少的力量。笔者认为,“怎么保护”一定要从民间征求意见,从大众那里获得支持,支持的根本在于大众对文化遗产的自觉认同。

  如何达到民众对文化遗产的参与和保护,这与政府的引导和对文化遗产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我国很多的传统节日,如果缺乏媒体的宣传介绍和政府行为的遗产保护活动,没有学者正确的文化解读,或许这些节日会在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失去特色和魅力。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时代的变化、接受者审美需求的改变,已经失去了固有的群众基础,但这些并不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该顺其自然地消逝。我们常能看到一些热心文化保护的志愿者,他们用自己微薄的收入来收集、收藏大量的民间文物。那些看似没有任何价值的旧物件,代表着已经被城镇化席卷之后最后的农耕文明痕迹。只有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力量自觉壮大的时候,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自觉也将不远。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8-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传承“非遗”:从物质化到非物质化
下一条: ·评论:“非遗”保护必须科学规范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