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9日至11日,2013广东祠堂文化研讨会在揭阳普宁举行,研讨会由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普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省文联党组副书记、专职副方席曹利祥,省民协主席、中山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省文联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双南征,省民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李丽娜,普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晓韩等领导,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保护委员会会长张囤生,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保护委员会委员樊申炎,广东省文史馆史学院院长、广州市政协学文委副主任黄淼章,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唐孝祥,华南师范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教授林济,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储冬爱,惠州学院建筑系教授郦伟,惠州学院建筑系主任、副教授张昊,惠州学院建筑学教研室副主任胡超文,广州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闫晓青,资深摄影人吕 群,资深摄影人蔡海松,北京双百爱玲珑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赵令杰等专家,以及各地市文联、民协代表,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记者等六十多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上,大家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宗祠建筑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宗祠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等话题进行了研讨。许多专家认为,祠堂建筑应当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一些村镇自发组织的祠堂修葺活动由于缺乏古文物保护意识,破坏了文物价值。
与此同时,专家也提出,地方政府应密切关注那些仍居住在古民居内的村民生活。由于居民的日常生活行动容易对历史建筑产生损坏,有的超过百年的老宅也往往因年久失修而不适宜居住。专家建议,如果当地居民无法集资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地方政府应该及时作出鉴定,并对有重大价值的古建筑主持修整复原。
不少专家表示,潮汕地区对宗祠文化传承得较好,并且有许多来自海外的侨胞资源,相关的保护和文化推广一直在全省领先。在祠堂建筑保育的过程中,要借鉴海外地区的文物保护经验,不能将宗祠建筑单纯作为文物展览的形式,应把祠堂保护与居民生活结合起来,让祠堂继续在广东各乡村发挥其凝聚宗族、传承文化的作用。
文章来源: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网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