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高度评价了西和乞巧文化,她说,西和乞巧活动融信仰崇拜、生活期盼、民间传说、诗歌谣赋、音乐舞蹈、才艺展示和民间工艺为一体,传承久远、歌词淳朴、歌舞精彩、感情真挚、程式完整、人数众多,是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顾秀莲指出,乞巧文化在乡村青少年儿童尤其是青春少女的道路上引领了正确的航向。从乞巧的主体来看,农村青少年女性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乞巧活动的内容来看,能产生农村女孩快乐自信成长的积极效应;从乞巧活动的影响来看,能形成关注女童的良好社会环境;从乞巧活动的内涵来看,能传承中国女性的优良传统。顾秀莲强调,传承和创新乞巧活动,不仅是影响国家五大战略定位、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更是关爱下一代,关爱少女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她希望有关方面更加深入的挖掘西和乞巧节独特的文化价值,更好的为保护传承发展乞巧文化提供学术支撑,共推乞巧文化,共建精神文明美好家园。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丙安,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顾问、中国民协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柯杨,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史学院副院长叶春生,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逵夫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乌丙安等专家学者对西和乞巧节遗产保护取得的阶段性突出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乌丙安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西和七夕乞巧节项目,从2008年第一批扩展项目申报成功到2013年的今天,经过了几年来有组织的抢救,科学的修复,有计划的维护和有效的传承,得到了健康有序的传播、弘扬和上规模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最具有示范性的大型文化空间非遗项目之一,发挥了它强大而切实的文化影响力。
就探索在社会转型新形势下非遗保护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乌丙安提出几点建议,一是依法保护: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0周年,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2周年的重要年份。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词是“人人都是遗产的主人”,正是为了唤起保护遗产的全民自觉,突出人人依法保护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责任和义务;二是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精神文化积累下来的财富。因此对它的保护和研究,不同于对政府管理下的一般性生活事务的处理方式,它只能用人文科学的知识理论和作业方法,遵循人类文化法则加以处理,才能科学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陶立璠教授认为甘肃西和乞巧文化在中国节日文化链中独树一帜,无论就其传承历史的悠久、时间节点的漫长(七天八夜)、仪式规模的完整,民众的普遍认同和参与等,都显示出独特的地方特点。他从西和本地学者著作《西和乞巧歌》入手,提出民俗学田野作业对乞巧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乞巧文化传承人保护和乞巧文化保护回归民间等观点,颇具启示意味。
中国民俗学会顾问柯杨教授指出在传统的乞巧节与牛郎织女传说之间画上等号,把乞巧节人为地改变为“中国的情人节”的说法都是欠妥当的。西和保持着乞巧节古老的原初性质,也就是古老的秦文化的延续与活态遗存,是一个以未婚少女为主体的真正的“女儿节”。柯杨同时指出,西和乞巧节在历史上也在发展变化,但它不是朝着牛女爱情传说的方向延伸,而是朝着为受压迫的农村妇女争取社会地位和话语权的方向发展。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以南北两个“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为例,阐释了乞巧文化的传承与当代运作。一南一北乞巧文化同在“巧”字,却各具特色。西和乞巧作为乞巧文化活态传承的灵动美,融入生活、融入民众,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寄托着人们的信仰或对家乡风物的缅怀,叙说着人们的心声与诉求,世代相传,衍以为俗。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又不断注入了新的内容。而民间乞巧传统工艺,刺绣、剪纸、保健枕、麻鞋、麻纸、鞋垫、香包、草编等行业,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来源,使美好的故事得以活态传承,与经济生活融为一体,更具现实意义。
作为甘肃省乞巧文化研究领域的权威,赵逵夫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乞巧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始终心系陇南文化发展。赵逵夫在他的著作中明确指出,乞巧文化渊源于古老的秦文化,是周秦文化的结晶。西和乞巧风俗盛行的原因在于首先它是一种群体模糊记忆,而群体记忆是由习俗传承而来的,牛郎织女传说是西(西和)礼(礼县)深厚文化内涵的体现。乞巧是从自然崇拜走向超自然信仰的历史转折,原始人对星的崇拜是乞巧文化产生的深远根源;西和乞巧文化意味着宗教乃至国家宗教的世俗化;西和乞巧文化反映了一种原始思维的遗留,是“神灵物”的三位一体;乞巧文化的发展演变对古代妇女地位的确立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第五届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作为西和乞巧女儿节10项系列活动之一,目前已进行6项(乞巧音乐创作活动,专家学者田野考察,乞巧文化摄影采风活动,制作乞巧电视宣传片、微电影、动漫、连环画,创作乞巧歌舞节目、网上乞巧活动)。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之后将继续举办出版学术著作和论坛文集、民间乞巧活动、乞巧文化推广普及等活动,届时将为甘肃西和乞巧文化传承推广再注活力。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3年08月07日 14:17:08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