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地方志文献:呈现佛道寺观立体史
  作者:何建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12 | 点击数:3041
 

  【核心提示】地方志史料中的寺观资料的重要意义在于不仅有助于对一个个孤立的寺观展开研究,而且有助于对同一个地区或同一个相关联的地区的寺观之佛教史或道教史的研究。这一点最集中地体现在对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教派或道派的兴衰、传承和影响的演变研究之中。

  1961年,杨庆堃在其专著《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中曾经提出:“对中国宗教及其功能和结构的研究,存在着资料缺乏的问题,这种困难始终是一个障碍,令中国学者对研究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功能角色望而生畏。一个相对尚未被发掘的资料,是大量存在的地方志。”可是,半个世纪过去了,已经出版的一些省市的宗教史的论著,虽然都多少涉及和运用了当地的地方志文献资料,但总体而言,在宗教史研究中对地方志中的佛道教文献资料的运用还非常不足。

  “国有史,地有志”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史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周礼·春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周礼·地官》又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东汉郑玄《周礼注》:“志,记也,谓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 这启示我们,在对中国佛道教中的寺观进行研究的时候,应当注重地方志文献。历史上佛教和道教的任何人物、思想、教派和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可能离开具体的宗教道场——寺观而孤立地存在。《康熙新会县志》卷之九有载:“僧道之有寺观,犹士之有学,工之有肆也。□寺以山传,人以寺著,不如是山林寂寞矣。”然而,就已有的佛教各种《大藏经》和“正史”文献来看,除了数量有限的若干重要道场的寺观志和山志之外,与绝大多数历史人物、思想、教派和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的主要道场都没有具体的专门记载。而在全国各地历代所编纂的地方志文献当中,对一些主要道场的具体的历史记载却比比皆是。

  不过,地方志史料中的寺观资料的重要意义在于不仅有助于对一个个孤立的寺观展开研究,而且有助于对同一个地区或同一个相关联的地区的寺观之佛教史或道教史的研究。这一点最集中地体现在对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教派或道派的兴衰、传承和影响的演变研究之中。以美国学者韩明士(Robert Hymes)对宋代道教天心派的兴起及其传播的研究为例,韩明士虽然是以江西华盖山为中心探讨天心派的兴起与传播,但是他所涉及的华盖山之道教传播,显然已“跨郡越县”,扩散到华盖山以外的许多其他地区。如作者所说,《道藏》中的“天心派文献将所有地点当作可以互换的抽象物……它从来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地方教派,也不和某地方维持特殊关系”。源于华盖山的天心派终究从江西的抚州传向南北各地,“从它的老家传向了远方。这是一个扩散性的教派”,而天心派的法师道元妙宗、邓有功、赵子举等也都分别在邓州、洪州、江州、扬州、严州、舒州、开封(东京)等地的道观中呆过并行法。因此,要了解天心派,不仅要考察抚州的道教史,还要考察相关联的以上诸州的道教史。可是,由于这不是道教史所能够完成的工作,其所涉及的许多道观不可能有专门的史书,而只能寻求历史上其所在地方的方志文献。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引用了清代《抚州府志》、《崇仁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临川县志》、《吉安县志》等诸多地方志文献。

  当然,研究天心派的兴起与传播,仅有以上这些志书显然是不够的,事实上,上述的抚州、邓州、洪州、江州、扬州、严州、舒州、开封等地的历史方志已经大量存在,且不仅仅局限于清代的一些方志。幸好韩明士研究的重心并不在于探讨天心派的传播史问题,而是研究宋以后道教与民间信仰和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即使如此,如果他的研究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地方志文献,也许会充实和合理得多。地方志中的寺观文献,对于研究地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以苏州“玄妙观”为例,史载该道场于西晋咸宁二年创建(时名“真庆道院”),《吴郡图经续记》又谓“唐置,为开元宫”,我们从清乾隆年间的《杭州府志》对该道场的兴盛变迁的碑记可以看出,自唐开元至元朝虞集时为止,它经历了五次毁坏和五次重建。被毁固然多因祝融之火,而祝融作乱,实为社会变更之所致。每次重修或重建,或公或私,多因皇帝、王臣和官绅之所赐。可见,开元宫之兴废变迁,倚重甚至取决于政治势力的变更。借助其他地方志文献,我们亦可看出,寺观的兴建虽然并不必然能够带来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兴盛,但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佛寺道观的复兴。就此而言,佛寺道观的兴衰,几乎可以看作是地方社会兴衰的一个晴雨表。

  借助于地方志文献,我们可以在以寺观为中心的佛教史和道教史研究中,使原来以人物、思想的时间史、线性史的研究扩展为以道场为中心的时空立体史研究,这将大大拓展中国佛道教研究的视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10日第473期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云南建立四个特有少数民族档案数据库
下一条: ·“非遗”保护,缩短传统与生活的距离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彭栓红]民族“三交”视域下云冈石窟的宗教新质素·[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王琴] “草药有命”与“自我神化”:粤北瑶族医药从业者的道德重塑·[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王珊珊]新媒体时代坚持我国宗教工作中国化方向传播策略研究
·[钱寅]论礼俗传统中祭祀与婚姻的关系·[洪哲泓]真神与凡夫
·[彭牧]拜:礼俗与中国民间信仰实践·[游自荧]灾难、传说和信仰的互动:日常政治与人神互惠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郭立东]横滨自由华侨妇女协会与中华义庄的水子地藏
·[德格洛珀] 鹿港的宗教和仪式·[弗里德曼]论中国宗教的社会学研究
·[孙英刚] 跨文化中的迷惘——“民间宗教”概念的是与非·[杨明晨]迷信作为“知识”:江绍原的迷信研究与学科话语的跨文化实践
·彭牧:《Religion and Religious Practices in Rural China》·[刘燕舞 朱雯]复制还是隐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