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高小康]非遗保护不可缺少文化生态平衡意识
  作者:高小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4 | 点击数:3076
 

  日前,随着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出炉,号称“史上最年轻”的一批“70后”传承人承担起接续非遗“香火”的重任。同样都是非遗项目,最终的发展状况却可能差距悬殊。这正是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报告(2012)》中持续关注的问题。报告在肯定我国非遗保护进展的同时指出,2012年,非遗项目保护不均衡的现象非但没有得到缓解,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调查发现,不同非遗项目在生存状况、传承与保护状况方面有明显差别。在城市中生存的声名显赫的大项目,生存状况、传承与保护状况越来越好,而在边远地区、经济落后的贫穷农村生存的非遗项目,愈发显得无人问津。上述报告也指出:“乡一级的文化传承保护中许多问题不能得到落实,而村一级几乎无能力开展任何文化活动。政府有关扶持文化的资金投入在不断加大,但都不能如实落实到基层的农村。”

  其实,经济条件薄弱、政策不到位等原因只是问题的表象,从根本上讲,非遗保护的热情虽然看上去越来越高,但各界对非遗保护的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认识却很不一致。保护非遗的主旨就是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拯救处于边缘生存状态的传统文化。我国对于非遗保护的认识多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念,先评价、选择,然后择优而用。自“国学热”兴起以来,保护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涨,但只侧重于“大传统”,即主流文化传统。这本身就隐含着对“小传统”即民间文化传统的轻视。

  上述这些认识造成的非遗保护向主流传统和影响大的非遗项目倾斜的趋势,很容易产生轰轰烈烈的效应,但可能与非遗保护的宗旨渐行渐远。就拿戏曲来说,京剧是最大的传统剧种,被称为国剧,受到的关注和传承保护也最为充分。事实上,自上世纪50年代起,在传统戏曲的继承创新中就出现了地方戏曲特色弱化,而在剧目、行当、声腔、表演程式等方面趋向京剧化的倾向;一些濒危剧种因为生存空间狭小而濒于自生自灭。如果不对这种不平衡趋势加以纠正,那么非遗保护的结果就会是虽然形式上一片繁荣,但传统文化的地域、群体特色却日渐消亡。

  我们为什么要花钱费力地保护那些传承人和接受群体越来越少、艺术形式稚拙怪异、文化记忆日渐模糊的濒危项目?如果我们的立场是单一文化价值观,那么这种保护就是不必要的。然而这些文化项目的濒危恰恰是当代文化生态危机的一个表征:那些只存在于边缘落后地域和族群之中的文化活动看起来没有多少价值和影响力,但这些东西的逐渐消亡却使得我们的记忆和体验越来越萎缩枯涸。非遗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层面,保护那些日渐消亡的项目就是在保护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没有了那些零散古老的地方性记忆,也就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解决非遗保护不平衡的根本,就是要构建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观念、政策和行动。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知识产权报 2013-02-03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非遗专家乌丙安:日常语言中即有非遗
下一条: ·乌丙安呼吁:不能歪曲文化遗产的内涵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