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非遗后时代,传承人更需呵护
——民间文化学者研讨我国民间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张志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6-09 | 点击数:3102
 


  在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中国民协6月6日在北京举办“呵护传承人 关注守望者——非遗后时代民间文化传承的实践与思考”理论研讨会,张錩、吴元新、刘则亭、赵兴寿、杨正江等民间文化传承人与冯骥才、罗杨、刘锡诚、陶立璠、向云驹等民间文化学者共聚一堂,探讨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民间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说:“传承民间文化遗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保护好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能使民间文化遗产永续传承。因此,对民间文化的保护首先要落实到对传承人的保护上。传承人的每一个姿态、每一种腔调、每一个表现手法都传续着民间文化的血脉,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述说着从古至今的动人故事。”

  当下,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让原本鲜活的民间文化不可避免地凋零为非物质的“遗产”。“年轻人进了城,文化留在了农村,文化传给谁?留守的老人、乡村学校的教师和孩子成了传承的主体,但却难以为继。”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传承人杨正江说。

  制约民间文化传承的难点在哪里?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刘则亭、赵兴寿表示,一是传承人的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二是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民间文化传承断裂,三是文化空间的破坏让民间文化失去存在的基础,四是非文化因素的侵蚀造成民间文化的变异。

  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专家学者的学术支持。长期以来,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学者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在抢救保护优秀民间文化中发挥了学术引领的重要作用。

  冯骥才说,20世纪头十年,我们通过全国性的抢救保护,摸清了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的家底,特别是有了《非遗法》以后,基本建立了一个完备的非遗保护体系。同样在这十年,我们遭遇了非常快速的城镇化,刚刚摸清家底的非遗全面濒危,过度商业化是非遗保护的致命问题。

  “我们进入了一个从申报转向保护的非遗后时代,如何保护?第一,要敢于对不良现象展开文化批评。第二,不能把非遗全面推向市场。第三,非遗保护要和传统村落保护结合起来。第四,传承人要有担当。第五,专家不能缺席,要立足田野,永远和传承人在一起。”冯骥才说。

  长期致力于民间文化传承研究保护的学者曹保明、刘锡诚、刘晔原、巴莫曲布嫫分别发言。研讨会由中国民协副主席潘鲁生主持。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协的负责人出席会议。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3-06-07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闭幕
下一条: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在天津成立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