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有热闹,有悲凉──专家研讨民间文学在当下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记者 杜洁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6-22 | 点击数:3585
 


  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谚语、谜语等,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别,但由于与物质无缘、与金钱疏离,除了传说还算炙手可热之外,其余均处于不被重视的弱势地位。为了寻求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的有效措施,加强其保护与传承,日前,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央民族大学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保护的基层工作人员、相关的代表性传承人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故事不受重视,传说相对火爆

  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民间文学类项目梁祝传说,在申报之初曾被莫名其妙地卷入一场发源地归属的争议之中。四省六地的庞大阵容,纷纷拿出可信之物,证明自己才是梁祝传说的“真命天子”,有的甚至将祝英台当年照镜子的地方搬出来印证是非。然而,一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激辩最终并未分出个胜负,而是互相妥协、联名申报。无独有偶,被并称为我国“四大传说”的另三位成员——孟姜女传说、木兰传说、牛郎织女传说,随后也都成了各地争抢的对象。与此番热闹情形相对照的是,同为民间文学类的非遗项目玛纳斯、江格尔等一直处于日渐凋零的危机之中。已经75岁的玛纳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沙尔塔洪·卡德尔是该项目几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最年轻的,后继乏人成为传承最大的困扰。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贺学君说:“民间文学具有流动性、变异性、共享性的特点,因此并非只在名录地传播。名录地也并不具有独享某一民间文学的权利,而是应有更多的保护责任。如果由名录地独占某个项目,会使其他地方失去保护的积极性,从而加速项目的消亡。这不仅背离了建立名录的初衷,而且还走向了反面。”

  “各地对传说热衷,本质目的是为了发展旅游,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相比之下,故事类项目可被利用的元素太少,因此落得冷冷清清的局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对此现象深表忧虑:“以民间故事类项目为例,近年来各地报送的申报材料连1%都不到,这不仅和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口头传承活动悄然消失有关,还与各地政府对其重视不够有很大关系。”

  要重视讲述人,更要关注听众

  在农耕时代,闲暇时光最为惬意的事情莫过于围坐在一位老者身边,听他讲故事,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牛郎织女,从神魔到鬼怪,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民间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年讲故事的场景不复存在,讲故事的人老了,听故事的人少了。那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民间故事即将面临无人可传、向谁去讲的消亡局面。

  “民间文学传统丧失的原因并不在于讲述者的过世,而在于听众的丧失。民间文学只有拥有听众,讲述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民间故事的讲述不仅要重视讲述人,更要关注听众,讲述活动不能忽视了培养、孕育听众群体。”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表示,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人们的世界观发生着变化,许多过去讲的故事,很难让现在的孩子产生共鸣,但这并不代表旧的文化表现形式一旦消亡就不会产生新的文化表现形式。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高丙中对此十分认同,在他看来,民间文学各类别在当地的传承有消有长、有弱有强,所以不要把特定的民间文学的消亡视为民间文学的命运,也不要因为民间文学的历史性而把民间文学当作历史,它在当地的传承还会继续下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户晓辉说:“对于民间文学的何去何从没必要过于担忧,它是我们内在的需要,有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面形态会发生某些变化,但是内容呈现是持续不变的。民间文学生存需要讲述环境,虽然过去面对面的讲述环境不复存在,但是网络上的故事流传和网友的回应又重新为民间文学的生存提供了新的土壤。”

  记录保存最可取,新的工程要启动

  不过于担忧并不代表对传统的放弃。毕竟,传统的民间文学承载着几千年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需要我们更好地继承和保护,但是该如何保护呢?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认为,记录保存是当下对民间文学最可取的保护方式。将头脑里储存了大量民间文学作品的高龄故事家、歌手、说唱艺人的讲述演唱用文本记录下来,他们一旦过世,这些记录的文本就成为了其生命和遗产延续的根据。贺学君认为,保护可以分为基础性保护和发展性保护两种。基础性保护就是以静态存在为对象,对遗产对象采取确认、立档、保存等措施,力求做到内容真实准确、保存科学安全。发展性保护可引入了研究和宣传两种力量,以对象的活态存在为中心,目的在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推动其生命自身对项目的弘扬、传承与振兴。这是保护民间文学的本质与关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的传承之道。乌丙安还建议,应该启动一个比《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集成工程更重要的工程,对民间文学做一次大的搜集整理。(本报记者 杜洁芳)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中国文化报 2013-06-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全国性民间文学类非遗研讨会首次召开
下一条: ·留住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