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全国性民间文学类非遗研讨会首次召开
——民间文学传承压力大,期待生生不息
  作者:记者 牛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6-22 | 点击数:5299
 


  ■在参与调查的99名学生中,知道梯玛与梯玛神歌的学生只有12%,知道“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我是歌手”等娱乐节目的却是百分之百。

  ■一些新造的人文景观披着民间文学的外衣,迎合的却是当代游客的喜好。

  ■民间文学是一个最与物质无缘、最与金钱疏离的非遗门类,没有世俗的利益和政绩可言。

  ■民间文学保护的核心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保护人民运用口头艺术的传统进行自我表达的自由,二是记录和保存这种重要的民族精神财富并揭示其内涵。

  说起文学,人们习惯把它与文人雅士联系在一起,似乎它离日常生活非常远。而说起民间文学,人们却会顿生亲切之感。牛郎织女的传说、梁祝的传说,这些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这三大史诗在民间艺人的演绎中代代相传。植根于生活,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被人深深地印在心里,这就是民间文学的魅力。

  为迎接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加强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6月13日至14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央民族大学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来自全国民间文学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基层工作人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60余人与会。

  与会者围绕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现状及问题研究、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研究、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等议题展开讨论,总结了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经验,进一步探索了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谁在讲,在哪儿讲,讲给谁听——断裂的生命链

  “梯玛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是沟通人神之间的神秘使者。梯玛神歌是梯玛用土家语演唱的古歌的总称,它以土家族民间祭祀仪式为载体,世代相传。如今,梯玛神歌传承面临着困境。”研讨会期间,吉首大学教授田茂军讲述了土家族梯玛神歌保护与传承遭遇的问题:“一是传承区域萎缩,生存空间变迁;二是传承人年纪偏大,传承面临断代;三是传承人文化水平偏低,受众日益减少。”

  今年3月,田茂军前往土家族聚居的湖南龙山县,对该县里耶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参与调查的99名学生中,知道梯玛与梯玛神歌的学生有12%,看过村子里举行的梯玛法事活动的有6%,看过镇里民间节日中梯玛表演的有36%。周末看湖南卫视等电视台娱乐节目的有92%,100%的中学生知道“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我是歌手”等娱乐节目。

  田茂军所做的调查,显示了民间文学类非遗遭遇的困境。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指出,在非遗保护中,民间文学类遗产无疑是是保护难度最大的,因为它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绝大多数民间文学作品的生存状况堪忧,处于濒危状态。

  “民间文学类非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正在快速消失,乡村社会的青年群体大多外出打工,儿童群体接受学校教育,老年群体的闲暇生活被电视等娱乐媒体冲击。这些原本积极的民间文学听众相继脱离了传统的民间文学活动领域。受众群体的减少以及代表性传承人和讲述者的相继离世,使民间文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传承压力。”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说。

  重申报,轻保护,忙开发,挣大钱——变味“保护”引发新问题

  “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如果从2003年的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算起,已经有10个年头。其中,民间文学类的名录申报,主要是从2005年的非遗项目申报开始的。名录申报制度激发了地方申报名录的积极性,而不同地方名录数量的比较,形成了申报名录以数量为成绩标准的竞争,催生了遗产至上的思想。近些年,有些地方这种苗头非常明显,掩盖了非遗申报与保护的真正目的。”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陈华文指出。

  与民间文学类非遗申报火爆相呼应的,是以此为基础的旅游开发利用。“民间文学生存发展状态的严重不平衡,值得我们深切关注。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民间表演艺术、民间技艺、民俗活动等既属旅游文化资源又列入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受到各方青睐而格外兴盛红火。至于那些未受到非遗工程关注,或者虽被列入保护名录而无缘进入旅游文化圈的民间文学项目,就只能被冷落淹没了。”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说。

  而一些不当的旅游开发利用,破坏了民间文学类非遗原有的文化韵味。比如,“七夕”来临时,商家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另类演绎层出不穷;一些新造的人文景观披着民间文学的外衣,迎合的却是当代游客的喜好。对此,民俗学家乌丙安疾呼:“任何利用非遗项目进行开发的做法,都应当尊重其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任何对非遗项目的曲解、损害、粗制滥造、胡编乱改等做法,既达不到保护遗产的目的,更难以创造出文化产业的精品来。”

  “民间文学是一个最与物质无缘、最与金钱疏离的非遗门类,没有世俗的利益和政绩可言。”研讨会上,长期致力于民间文化传承研究保护的刘锡诚的这番话引人深思。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3年6月21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非遗后时代的传承守望与思考
下一条: ·有热闹,有悲凉──专家研讨民间文学在当下的保护与传承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