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彝文输入计算机:开启彝文信息化处理新时代
  作者:刘兴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5-16 | 点击数:5683
 

  5363个古彝文已基本满足古彝文学习和文字处理需要

  对于输入计算机的这5363个常用字有哪些特点,如果输入计算机,这些字能否满足正常的学习彝文和出版的需要等问题,毕节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黄卫华介绍了这套软件的性能和特点。

  他说,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研发的这套古彝文计算机输入软件和选用的5000多古彝文字,其特点有:一是在滇川黔桂彝文协作组组长、云南省彝学会会长马立三先生授权委托下,在原滇川黔桂《彝文字典》的基础上,由原字典业务主编陈英研究员再次组织滇川黔桂古彝文专家在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研究修订的,所选用的古彝文字有广泛的包容性和普遍的适用性;二是研制的这套软件和所选用的4000多古彝文字完全遵从古彝文的书写规律和构字规律,有很严谨的科学性;三是所选用4000多古彝文字是从古至今仍在彝文古籍中、滇川黔桂和全国广大彝族同胞中使用的活的民族文字,有其广泛使用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因此,古彝文计算机输入软件和所选用的古彝文字能在全国彝族同胞中能很好推广使用;四是该项目为国家相关部门对古彝文项目的首个立项,对今后古彝文信息化建设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此项项目的立项和项目的顺利结题对今后古彝文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现在用来研制输入法的5000多古彝文字,应该说基本能够满足对古彝文学习和文字信息处理的需要,但对出版和研究来说还应再增加少数生僻字、异体字,使其更能适应现代社会条件下对彝文信息化处理的需要;我们已使用了研制出的古彝文输入法进行《彝文字典》(增订本)的古彝文计算机录入,完全能在Word文档和文本文档上使用,但由于古彝文输法是由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和学校信息化管理中心的相关研究人员在借用其他国际区位码进行研制的,因此,在桌面上进行古彝文信息处理时需要反复进行切换,个别选字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但这些小问题并不防碍对这套输入法的使用,通过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古彝文计算机输入法将会更加完善,古彝文输入法的推广使用必将在广大彝区经济文化建设中产生积极的作用。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是课题取得成功的关键

  项目的成功结题,除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攻关外,和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也是分不开的。陈兴才介绍,古彝文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它对于彝族传统历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说,没有古彝文的信息化,也就没有古彝文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在“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也饱含了滇川黔桂彝学专家们大量的心血。自2004年4月滇川黔桂彝文协作组首次委托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就《彝文字典》进行彝字和义项增补,建立古彝文计算机字库后,2005年10月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王铁琨副司长到我校检查和指导彝文信息化工作;省民委副主任刘晖、徐飞,副巡视员覃邵英和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的同志先后到毕节学院对彝文信息化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2007年3月和7月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中科院、西南民族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两次到毕节学院召开了全国传统彝文国际标准编码研讨会,并对“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项目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教育部语信司、国家信息化标准委员会等国家有关部委给予了该项目的研究必要的项目研究经费支持,特别是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彝学会会长禄文斌、贵州省人大副主任顾久等领导多次亲临毕节学院检查和指导古彝文信息化工作,并多方协调、筹措研究经费,为学院完成“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项目的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毕节市委、市政府,毕节市民宗委,毕节学院也对该项目的研制给予了经费上鼎力支持,滇川黔桂四省区的彝学专家们,云南省彝学会、贵州省彝学会、毕节市彝学会、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毕节市民族研究所等地和单位的彝学专家们为该项目的研制和《彝文字典》(增订本)的编纂付出了的辛勤的劳动,特别是毕节学院党委书记陈永祥、院长张学立对此项目的立项、研究、争取和解决研究经费、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工作等花费了大量心血。

  彝文输入计算机对于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具有开创性意义

  语言文字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重要载体,可以说《彝文字典》的出版古彝文计算机输入软件的成功研制,对贵州彝文古籍整理和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促进贵州各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采访介绍时,王明贵说,全球化使彝族传统文化处于濒危状态,彝文古籍正在面临快速毁坏、消灭的情形中,宝贵的文化财富将逐步消失。但现代科学技术为抢救彝文古籍、传承彝族文化和促进彝文的应用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的成功开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第一,彝文古籍的整理进入科学化时代,可以结束重复手抄的传统方式。那些珍贵的彝文古籍原件,在经过各种科学手段特别是用古彝文软件整理、出版之后,可以永久封藏起来,又让读者和研究家能够知其内容,进行阅读和研究。第二,彝文古籍的出版和发行、传播进入规模化时代,打破了量小、数少的传统出版、发行和传播模式,许多古籍可以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认识、学习和加入彝文古籍研究的队伍。第三,濒危的彝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应用和推广进入信息化时代,彝文教材的编写,双语教育的手段,彝族文化传承的载体的规范,彝文应用范围的扩展,特别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彝族地区的贯彻落实,运用了这一新的手段,会更加迅速,效率倍增,深入人心。所以,这项工作不但具有学术价值,还可以促进社会管理手段的创新。不仅仅具有开创性的价值,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贵州民族报 2013-05-16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用动画直观演示口头文学发展史
下一条: ·面对美国文化,我们该怎么做?
   相关链接
·“海峡两岸学科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文化和旅游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通知
·山东社科论坛:“信息化时代地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发展”研讨会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召开·[李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GIS中的应用
·[杜建华]城市化、信息化进程中巴蜀傩戏、祭祀戏剧的嬗变·[通告]年会期间将举行中国民俗学网正式开通仪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