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传承人学习闯市场:活态的传承离不开市场化运作
  作者:中国民族报 综合报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12 | 点击数:3227
 


  近日,北京1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非遗保护单位负责人齐聚一堂,参加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首期“非遗市场化运作”高级研修班,学习如何将手中技艺推向市场,在需求扩大的形势下对非遗技艺进行更好的活态传承。对非遗项目单位决策人进行“市场化运作”培训在国内尚属首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尝试。

  老观念应该改改

  近年来,北京市的非遗保护工作卓有成效。此次举办的“非遗市场化运作”高级研修班,主要针对具有生产经营性质的非遗项目,旨在拓展项目单位决策人和传承人的经营思路,提升非遗项目的市场竞争力,推进文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化。

  在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衣福成看来,此次培训中讲到的许多国内外市场信息和品牌推广经验,十分具有借鉴意义。衣福成说:“如果总是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仅仅是守着技艺而不创造需求,对于某些类别的非遗是很难实现有效保护的。比如,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其物化的产品多为工艺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品牌保护力度以及产品的研发力度,最终得到市场的认可,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需求后,对技艺的保护也就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

  北京戴月轩湖笔徽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于天莺说,非遗的传承人都年龄偏大,观念相对老了,想让非遗传承和发展,但他们对市场运作不熟悉,没有新思路。“培训讲了很多战略战术,非常有帮助”。

  深挖文化内涵才能拓展市场空间

  究竟如何拓展市场空间,一些非遗项目单位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

  2002年,改制后的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走上了创新转型的道路。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珐琅厂的产品经历了从商品到工艺品、从工艺品到艺术品、从艺术品到收藏品的发展变化,产品的样式也从单一的摆件类拓展到建筑装饰、城市景观和产品包装等类型,市场拓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对于销售的渠道,珐琅厂仍旧坚持在厂中设销售部的做法。衣福成解释说:“顾客通常都是在熟悉了景泰蓝的历史、参观过完整的景泰蓝制作过程,深入了解了景泰蓝的文化后才会购买景泰蓝的产品。因此,了解文化内涵成为产品销售的一个自然铺垫。”

  2012年6月,我国首座景泰蓝博物馆在珐琅厂落成,博物馆内不仅有高仿元、明、清的宫廷御用品,还有珐琅厂成立以来创作的经典作品,以及一些大师和老艺人的作品。

  与珐琅厂“厂中设店”有异曲同工之妙,2007年,京城老字号戴月轩恢复了“前店后厂”经营模式。走进戴月轩,古朴典雅的店铺柜台后面连着一个“笔坊”,人们可以静观“笔坊”内制笔师傅们“千万毛中捡一毫”的制笔技艺,领略一支毛笔从选材到制成所经过的上百道工序。之所以把毛笔的整个流程都搬到店里,并且建成开放式的,就是想让顾客看到好的毛笔是怎样做出来的,并感受笔工做笔那份“毫虽轻,功甚重”的辛苦。

  在保持内核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探索非遗市场化运作的道路,不仅要挖掘项目背后的文化内涵,还应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

  在首期培训的开班仪式上,北京市文化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何昕强调,在开发和利用非遗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不能为追逐经济利益而进行盲目、破坏性的开发。“大家不要忘记合理利用的前提是保护为主。首先要认真研究非遗项目,考察该项目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环境,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另外,要防止以假乱真、粗制滥造等破坏非遗的行为。充分尊重并珍视非遗项目的真实性,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保护好它的形式和核心内涵。”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3年4月12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7部少数民族电影参加世界民族电影节
下一条: ·让昆曲“牡丹花”开得更持久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沈昕 黄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三河羽毛扇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