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时代商报推出沈阳“清明祭扫地图”
  作者:年旭春 张鑫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7 | 点击数:5709
 

  原题:本报推出沈阳“清明祭扫地图”

  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记者从沈阳市殡葬管理处了解到,本月底(3月30日、31日)全市将会迎来首个祭扫小高峰。

  清明祭扫怎么走?墓园什么时候营业?有没有什么便民举措?为了方便市民出行,及时准确了解全市各大墓园的交通和开放情况,本报与沈阳市殡葬管理处联合推出“清明祭扫地图”,其中涵盖了沈阳市19家经过省民政厅审批的正规公墓的相关信息。

  各公墓营业时间人性化

  记者了解到,全市19家公墓的正常营业时间都是从早7时到下午5时之间,为了迎接清明祭扫小高峰,让大家错峰出行,19家公墓现均将营业时间提前到了早6时之前。有些公墓表示可提供预约祭扫服务,还有部分公墓为了便民,制定了24小时值班制度。

  按照市殡葬处的要求,每家公墓都提供了饮用水、抹布、药品、轮椅等相应的便民服务。有些墓园推出了更贴近民生的服务:沈阳市纪念林为祭祀的人群提供了流动厕所,龙泉古园提供了写有亲人姓名的黄丝带为亲人祈福的服务。

  为保证清明期间祭扫安全,大多数公墓都制定了紧急预案,如加派人手到人流密集处疏导人群,设置燃烧和上香的规定区域等。绝大多数公墓都推出了烧纸换鲜花服务,一是为了安全着想,二是提倡文明和环保祭祀。

  代扫服务目前少有问津

  清明期间,全市19家墓园中有12家可以提供免费代扫服务,如果家属无法亲自到公墓祭祀亲人,可以给公墓打电话,工作人员会代替家属为故人的墓碑扫土、献花并鞠躬,祭扫结束之后,会拍照片或者视频资料传给家属,所有服务项目都是免费的。但几家墓园的工作人员透露,目前代扫服务少有问津。

  著名民俗学家、辽宁大学民俗学教授杨太表示,扫墓是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所以提倡亲自祭扫。但在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代扫总比不扫强”。杨教授也建议市民,可以选择网上祭祀的形式追忆亲人。

  目前19家公墓中有几家公墓开通了网上祭祀的方式,其中仅有永乐青山墓园表示目前为止网上祭祀利用率很高。一家公墓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公墓在去年开通了网站,提供网上祭祀服务,但开展以来几乎没有人使用,因为访问量太少,今年他们关闭了网站。

  沈阳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不能亲自回来祭奠亲人,建议以网上祭奠的方式寄托哀思。目前沈阳殡葬网提供免费网上祭祀服务,通过互联网,献一束鲜花,送一段旋律,点一支跳动的蜡烛,记下自己的追思和感怀。

  生态墓葬形式逐渐被接受

  除了传统的碑葬之外,海葬、壁葬、树葬等形式在沈阳也渐渐被大众所接受。

  据沈阳市殡葬处处长颜雪飞介绍,沈阳市从1997年开始举办骨灰撒海活动,迄今为止共有4279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仅2012年就减免了安葬资金141.6万元。

  19家公墓中,有16家已经建立了壁葬、草坪葬等先进的墓葬形式,其他公墓的生态葬项目正在计划推广中。新民市仙人台公墓自2002年开展树葬以来,已经有3000人选择了此项服务。公墓负责人说,因为大家理念渐渐开放,生态葬的形式因为环保和节约土地,已经被更多人认同。

  辽大民俗学教授杨太说:“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逐渐被接受的过程,碑葬虽然是一种风俗习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旧的殡葬观念应该改变,为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和子孙后代,建议大家选择生态葬。”

  呼吁:错峰祭祀 文明祭祀

  由于祭扫高峰即将到来,市殡葬处日前发布了市殡仪单位清明服务十项举措,其中包括设置引导处、免费发布殡仪指南、设立免费骨灰格位等措施。同时,市殡葬处还建议,在祭祀高峰时段(上午8时—11时)尽量错峰出行或者选择公交出行。

  殡葬处相关人士呼吁大家采用文明祭祀方式,用鲜花代替烧纸,这样既环保又美观;以一枝花代替一束花,同样能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也可以选择网上祭祀的方式,这样更体现出了祭祀的本质:追忆先人,教育后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时代商报 2013年03月26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下一条: ·云南出台政策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涧跳菜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