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三尊佛像,三间庙有得争
  作者:记者 张闻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2 | 点击数:7521
 

佛山经堂古寺在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大院内,早已年久失修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张闻(发自佛山)

  “佛山的名片现在有醒狮、武术,但这些都还是表面的东西,佛山真正的文化在于‘佛’,要深入挖掘、整理佛教文化,打造文化高地”,新春伊始,佛山市市长刘悦伦一席话掀起了坊间热议。而就在今年2月6日,佛山市民族宗教局局长张建辉也表示,将恢复整理佛山东晋时期存在的三尊佛像,放在仁寿寺打造佛教文化高地。

  然而,消息一出,代表“佛山”地名起源的3尊佛像放在哪儿却引起了坊间热议。不少“老佛山”认为,佛山的“佛”得名于东晋时期,将恢复的3尊佛像应放在最初发现佛像的“塔坡庙”里,而数位民俗学家则认为,佛像应该放在佛山古时讲经圣地“经堂古寺”。到底三个地方哪里才更能代表真正的佛山?

  仁寿寺改造正好为三尊佛像安身

  佛山之所以名为“佛”,据记载,在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带了两尊铜像来到季华乡,在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传佛教。后来他回到了剡宾国。随着时间推移,在塔坡岗上的寺宇倒塌。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岗上异彩四射,人们在岗上竟掘出三尊铜佛,更有一股清泉涌出,乡人于是建井取水,并在岗上重建塔坡庙寺,供奉三尊铜佛。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将季华乡改名为“佛山”。明朝洪武年间,佛像在一次大火中失踪,但佛山和佛像的典故已经深入人心。

  2013年佛山“两会”期间,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整理佛山“佛文化”资源,致力于打造佛教文化高地,提升改造仁寿寺。佛山市民族宗教局局长张建辉表示,要将仁寿寺建设成佛山佛教寺院的代表,并将重点对三尊佛像进行挖掘整理,“(仁寿寺扩建后)既有佛山寺院应有的完善设施,满足开展宗教活动的需要,又要体现佛山和佛山佛文化历史。”

  记者了解到,仁寿寺是佛山清代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是佛山市佛教协会所在地。目前,仁寿寺用地面积约19亩,扩建后用地面积约为45亩,仁寿寺重建项目拟将仁寿寺提升成为佛山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老佛山热议佛像应放塔坡庙

  三尊佛像欲在仁寿寺“恢复”的消息,立刻引起坊间热议。不过,不少“老佛山”却对佛像放在仁寿寺里“耿耿于怀”,“当年佛像真正的发源地是塔坡岗,既然要真正整理佛山的佛教文化,应该把佛像放在如今的塔坡街和塔坡庙里才对。”

  “佛山的名字来源于三尊佛像,但仁寿寺是清朝才兴建的,放在仁寿寺是货不对板”,家住佛山市禅城区塔坡街70号之一的麦徳楷是塔坡街最“老”的居民之一。麦徳楷祖上代代均住在塔坡街,塔坡街就是原来的塔坡岗,是佛像真正被挖掘出来的地方,当地人更兴建了塔坡禅寺作为当时的佛教圣地,后来,庙宇多次损毁,如今的庙宇是清朝嘉庆年间原址重建的。

  记者跟随麦徳楷来到位于塔坡街的塔坡庙门口,塔坡庙和塔坡井都挂上了“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记者看到,塔坡庙约占地40平方米,庙宇正上方竖着一块“塔坡古庙”的牌匾,注明是清朝嘉庆元年菊月兴建。庙宇大门被封闭,砖墙早已残破不堪。

  “爷爷告诉我,以前,每家有生、老、病、死种种际遇时,从长辈到晚辈都在塔坡禅寺门前的塔坡井打水供奉佛像,每年农历七月十六更要举行‘塔坡诞’,家家张灯结彩,全村人看大戏。”麦徳楷和多位“老佛山”表示,正是因为在这里发掘了佛像,人们才在这一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佛山最早的城市规模,“将佛像放在仁寿寺,就丧失了佛山整个文化氛围,伤了我们这些‘老佛山’的感情。”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 2013-03-2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别让中国式装腔绑架你
下一条: ·评论:筷子消失是中国文化之耻
   相关链接
·[徐子清]从黔东南到佛山:来粤务工侗戏艺人群体的异地传承与保护研究·[王海娜]佛山木版年画中的神衣及其民俗事象研究
·[姜清越]佛山金箔审美价值的当代重构·[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
·[郭炳亮 李雅宁]北宋山西寺庙碑刻、题记所见“郡主千秋”考论·[谢中元]非遗传承主体存续的文化社会基础
·[王新艳]公共空间与群体认同: 海神庙重建的社会学意义探讨·[法]吕敏 陆康 主编:《香火新缘: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的寺庙与市民》
·[程宜]佛山木版年画作坊和店铺研究·卫才华:《北京隆福寺商业民俗志》
·陈恩维:《地方社会、城市记忆与非遗传承:佛山“行通济”民俗及其变迁》·[张勃]寺庙与北京居民的休闲生活
·[卫才华]寺庙与城市民俗经济的转变模式研究·[肖海明 周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祖庙北帝诞的源起与传承
·[王海娜]佛山祖庙乡饮酒礼探析·[滕璐阳]民俗经济视角下传统庙会的当代发展
·[刘志伟]“遗产”的现代性·[鞠熙]北京的下层寺庙与城市街区——以“九龙二虎”传说为例
·佛山秋色民俗活动举办·[申小红]明清佛山北帝崇拜习俗的空间构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