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在广东海丰召开
  作者: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摄影/图:叶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17 | 点击数:6708
 

纪念大会场景

  2013年3月16日下午,“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在钟敬文教授的故乡广东省海丰县隆重举行。钟敬文教授的女儿钟宜教授、孙子钟焱,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中山大学副校长、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春声,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晓萍,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涛,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山大学教授刘晓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张志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主任李亚沙,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的领导等出席了纪念大会。

  中共海丰县委副书记、海丰县代县长陈德忠主持纪念大会,海丰县委书记沈木荣致欢迎辞。在致辞中,沈木荣书记介绍了海丰县的基本情况,并代表家乡人民表示,海丰将以“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教授为荣,深入挖掘海丰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民俗文化资源作为地方资源优势,在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积极作用。

  钟敬文教授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曾经两度在中山大学任教,他的民俗学研究生涯也起步于中山大学时期。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山大学民俗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充分肯定了钟敬文教授对中山大学民俗学学科传统的影响,以及对于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卓越贡献。作为钟敬文教授的弟子,中山大学叶春生教授在致辞中,也深情回顾了钟老在民俗学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的诸多贡献。

  钟敬文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为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钟敬文教授生前的学术助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晓萍在致辞中,就钟敬文教授的学科建设思想、人才培养战略、尤其是先生的人品、学品等予以高度评价。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研究员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对海丰市举办这次纪念活动表示感谢。在致辞中,朝戈金指出,钟敬文教授倡议成立中国民俗学会,并担任中国民俗学会的第一任理事长,他特别注重发挥中国民俗学会在新时期民俗学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作为钟老的学生,我们一定不辜负钟老的期望,继续组织和建设好中国民俗学会,努力开创中国民俗学的美好未来。

  钟敬文教授的孙子钟焱,广东省汕尾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陈少菲也分别在纪念大会上讲话。

  今年3月,由中共海丰县委、海丰县人民政府举办的“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丰富多彩,主要包括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钟敬文学术思想座谈会、钟敬文生平事迹图片展、发行钟敬文纪念封、出版《钟敬文笔下的海丰》文集、制作电视系列片《海丰民风民俗巡礼——纪念钟敬文诞辰110周年》、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通过《南方日报》推出纪念专版等内容。3月16日下午,“钟敬文生平图片展”在海丰县博物馆正式揭幕,展览通过大量的图片和部分实物,全面介绍了钟敬文教授的生平和学术生涯。3月16日晚,“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也在海丰体育场多个展演区拉开帷幕,吸引了近万名观众参与。3月17日上午在海丰县委会议室举办“钟敬文学术思想座谈会”;由海丰县委宣传部编选印刷的《钟敬文笔下的海丰》也已经与读者见面。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会场传真·

海丰县县委书记沈木荣致辞

钟敬文教授的孙子钟焱发言

钟敬文教授的女儿钟宜

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叶春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董晓萍

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

汕尾市委常委陈少菲

大会场景

 

大会场景

部分与会学者与钟敬文教授家属在会场合影留念 

与会来宾合影

钟敬文生平图片展

钟敬文生平图片展

海丰县副县长林建隆在首届海丰民俗文化节启动仪式上致辞

醒狮舞:赤坑镇青年醒狮队

传统武术:德源文武学校

曲班坐唱《陈三五娘》选段:梅陇镇东港曲班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回眸2012高校论坛
下一条: ·[安德明 杨利慧]30年来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
·[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