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正式在全国发行。此套教材选取了《弟子规》《声律启蒙》《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十二册核心经典课程,同时编入了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教育,内容包括中国茶文化、中国年画、京剧文化等。《工人日报》和《广州日报》刊登此消息时,都标明此举意在加强国学教育。但人教社避免在教材中出现“国学”字样,用意是“要进入中小学生课堂的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要笼统地将其归为国学”。
人教社摘取中华文明最优秀的传统部分,教育如今的中小学生,确实是有必要的。众所周知,20世纪中华文明产生了断层,没有了根也就没有了信念的国人,失去了经典与技艺的传承、失去了道德的自律。我们现在继承传统的依据是“文献”,而“文献”本来是个复合词,“文”意思是流传下来的语言文字,“献”指的是传播这些金玉良言的学者宿儒。古书流传下来是现成的教材,而讲授者的缺失是中华文明延续面临的最大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推广正确的讲授方法无从谈起。
在人教社推广此套传统文化教材之前,很多学校采取自行编写的校本教材授课。目前人教社教材从小学一年级的《弟子规》到高中二年级的《道德经》都安排了相应的教学课时。这其实是一个悖论:如果拘泥于此课程安排,传统教育将逐渐蜕变成又一种思想政治课,古代学生尚且畏之如虎,何况如今生活在现代社会、思想活跃的学生?如果不做考试要求,此课程将无人理睬,甚至只发教材不授课。目前老一辈私塾学子已经亡故,中青年一代教师、父母只能从文字上复原古籍中的思想,更兼传统“国学”中本有糟粕,造成大家一起念歪经的荒谬场面。社会上所谓的“国学大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若其口才了得,危害性反而更大。
传统经典和传统技艺的传播方式即私塾教育、师徒相承,是典型的精英式教学,教师与为数不多的几位学生构成频繁的互动,在磨合中手把手教会高技巧的知识。在目前推广的素质教育中,也应该秉承精英教育的理念。有的学者认为,传统学问最重要的是背诵,尤其是青少年阶段,尽可能背诵大量的古书,日后慢慢理解。而我认为,《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经典最光辉的传统,在于学生和老师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互相询问、辩驳,在试错中得出真理,道德就是在不断否定错误中形成,过分强调道德的教条是违反道德准则的。传统教育目前已有优秀的课本,是否能够摒弃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摒弃填空选择和背诵记忆的考试方式?优秀的课本要形成生动活泼的精彩课程,需要优秀的教师。优秀教师不一定知识丰富,却要有虚怀若谷的胸怀和积极探索的心境,传统文化中究竟何为优秀部分?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得出不尽相同的答案。
2012年10月31日出版商务周报
文章来源:中新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