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目的、意义就在于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自身,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从而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国文化课程教材主要有《中国文化史》、《中华文化史》、《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文化史概要》等。就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的教材而言,目前被广泛采用的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高教司推荐教材;金元浦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王宁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
鉴于我国高等院校数量庞大、类别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地域分布不同,在开设有关中国文化内容的课程时,一些院校会结合自身的条件自编教学大纲、讲义,自制多媒体课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往往因授课教师的学科背景、研究领域或兴趣爱好又会出现变通。同样是公共人文素质通识教育的中国文化课程,综合性大学会选择开设《中国文化概论》和《文化人类学》,理工、农林、财经、师范、医学、艺术、外语、军事类等院校会开设和自身学科有关联的中国文化课程,民族院校则多选择开设《民族学通论》、《中国民族概论》、《中国民族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等课程。
以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的体系为例,其绪论阐述了“文化”界说、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上编第一章至第五章讲授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中编第六章至第十四章分别讲授了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史学、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古代宗教、中国古代哲学。下编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阐述了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由此可见,该教材体系主要由中国文化的生成机制、中国文化结构的思想价值和中国文化的类型、基本精神、价值系统以及中国文化的走向构成。可谓是体大思精,征引宏富。但该教材自1994年出版以来,经过2004年的修订版,到现在已近30年。因此,也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除教材分量过重,上中下三编内容有交叉重复外,涉及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显然不够。除了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中涉及到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外,其他章节均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笔者以为,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树立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创中华的理念。大学生们的所学所习应高于国民义务教育,而在该教材中,介绍中国古代科技无外乎天文、数学、医药和四大发明,这部分的知识水准,几乎等同于中学阶段的知识。中国语言文字一章中实际上只讲授了汉语汉字,也未能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文化具有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的特征,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文化课程应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为红线来贯穿全教材体系。在具体的教材体系建设中,要积极吸收借鉴当下优秀的文化学术成果。要在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增加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特别是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内容编写进教材,从而将中国文化课程打造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08-10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