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吴江民间歌谣中的民俗
  作者:方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24 | 点击数:5656
 

  昨天上午,松陵镇二村社区的王秀莲阿姨特地出门买了个西瓜。

  “明天要拿个西瓜切一切。”王秀莲说,她和家人每年的七月七都会切西瓜吃,“吴江一些老人都知道的,这是吴江的风俗习惯。”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这标志着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在这一天结束。王秀莲说,七月七切个西瓜吃,可能是因为此后的西瓜基本就落市了,味道不如以前那么好,人们也不会像暑天那样大吃西瓜来解暑降温。“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西瓜没有现在这么多,人们在七月七这天吃个西瓜,之后大多数人就不吃啦。”

  “不光是七月七,农历中每个月份和日期数字相同的日子,似乎都有个‘说法’,其实就是通过方言童谣反映吴江地区季节性变换中的特产情况和风俗习惯。”三村社区86岁的市教师进修学校原校长俞骏告诉记者,他知道六月六有“落馄饨”的说法,八月八有“买点红菱剥一剥”的说法,但要记全,还真有点困难。

  俞骏的说法得到了二村社区、三村社区和城中社区很多70岁以上老人们的“认证”,他们一致表示,儿时听过外婆或者母亲等唱过这个童谣,这个风俗习惯就是通过方言童谣的形式口口相传到现在的。

  “我小时候听妈妈这样说过,这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童谣差不多。现在的人很少会每个月都顺应这个风俗习惯了。”三村社区80岁的汝织文阿姨能完整地背诵这个方言童谣:正月正,出马灯;二月二,撑腰糕;三月三,野菜花开结牡丹;四月四,桃梅李子青滋滋;五月五,买条黄鱼过端午;六月六,买点馄饨落一落;七月七,买个西瓜切一切;八月八,买点红菱剥一剥;九月九,糯米团子韧稠稠;十月十,十个姑娘上苏州。

  汝阿姨向记者解释,吴江在正月有上灯习俗。二月二在阳历中已是3月,正是春耕时节,农家有“吃了撑腰糕,一年腰都直”的说法。三月三,野菜老了,而阳历4月正是牡丹花即将开放的季节。四月四的时候阳历是5月份,江南的桃子、梅子、李子等水果都还没成熟。端午节,吴地有吃黄鱼的习惯,还有喝雄黄酒、穿黄色五毒衣等风俗。六月六,天气比较炎热,吴江人喜欢下点清淡的小馄饨当主食。七月七后,天气开始转凉,趁着“最后的暑意”,吴地居民有吃西瓜的习俗。八月八在阳历是9月,此时嫩红菱大量上市,吴江居民喜欢买点红菱尝鲜。到了重阳日,居民会做糯米团子和重阳糕等孝敬老人。十月十的时候已经是11月份,所谓秋收冬藏,秋高气爽,是郊游、购物的好时间,说十个姑娘是为了凑数字,形容人数多。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吴歌学会副秘书长张舫澜告诉记者,老人们说的这个方言童谣其实属于民间歌谣的范畴,各个乡镇在说法上略有不同,比如汾湖地区六月六不是“落馄饨”,而是“落面条”。

  “这个民间歌谣反映了我们吴江地区四时八节中的民俗特色。”张舫澜说。(来源:新华网)

 

  文章来源:江苏音符 2012-8-23 15:33:00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海峡两岸学者天山天池论剑西王母文化
下一条: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暨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周淼]过程性视角下类民俗的生产·[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
·[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杨旎梵]中式恐怖游戏:电子技术下民俗的创造性运用·[杨吉然]滇西地区的村庙祭祀
·[徐梓淇]商业民俗中的物质表现与象征演变:以中式招财猫为例·[谢思岚]宋代都市笔记的民间立场及其对民俗时空的建构
·[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