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王知三:伏羲文化与伏羲文化圈
  作者:王知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25 | 点击数:5250
 

王知三
 
  

  伏羲生于成纪,可成纪究竟在哪里?远的历史记载我们不详列,清道光秦安知县严长宦在他所著的《秦安县志》中说得十分肯定:“按其水脉、验其形势曲折,则与《水经注》所言成纪是悉会。”严氏在秦安作知县,肯定对古成纪遗址和成纪水谷地进行过几番考察,古人作学问是十分严谨的,严氏“汉置成纪”(即治平成纪)的界定说,当代史学家都是认同的。成纪的古遗址在静宁西南的李店镇和治平乡之间,历史有800多年。古遗址面积2000多平方米,田埂和城边上堆放着成堆的瓦砾,若在这些残砖断瓦的碎片中信手翻捡,很容易看出它们不同的历史年代。如秦汉的、唐宋的,有砖、瓦、瓦当、水道,更多的是琉璃鸱吻合屋脊的碎块。考古发现,城下面积压的文化层则可早到新石器时代。四周山岭上的烽火台、秦汉墓群,则埋着很多的神话、故事。

  其实,在上古时代,成纪是一个很大的地域范围,包括了静宁、庄浪、秦安、甘谷、西和、天水等很多地方。说伏羲降生在成纪,也不能就具体地说生在某某县某某乡,这是很不科学的。伏羲氏是远古的部落,后来变成一种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辐射到周边县(市),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文化圈和文化带。

  近些年,从事地方文化的领导或者学者、专家、工作者,都想以地方名人“效益”带动地方经济,围绕一个因出生地而有疑议的地方历史人物,你夺我抢,争得耳红面赤,甚至到了骂娘的地步。有些地方,完全不惜民力,大兴土木,建庙造宇,设神祭坛,并惯之以“振兴文化”“发展经济”的美名。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人为的景观为一个地方旅游事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可是,作为历史,绝对不能凭臆想推测,去打造人文景观。书写的历史谁也涂抹不掉,历史是公正的,不要以庙宇的大小,香火的旺衰,香客和香火钱的多少,去枉断某某历史人物就“生于斯,长于斯”了。

  当然,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出生地考究,功过是非评论,学术界进行争议是极正常的事,可是,近年陇上人对伏羲生地的争执有些庸俗化和“政治化”了。这些都是伏羲文化研究和伏羲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很不理智,并违背历史学、民俗学研究的“伪学术”不良观点。

  我们知道,伏羲部落是沿黄河流域逐渐东徙的,最后在中原大地发展,扩大到大江南北、进而遍迹神州大地的。我们把他们这个发展的轨迹,且称之为“伏羲文化带”吧。伏羲氏族由活动的小地域的圈径向前推进,形成一个长带。后来,在这个长带上人们为怀念创世造人的人类初祖,就在他们和氏族后裔们活动的重要地方,建祠修庙集体举行祭祀,留下许多文化遗址,或民间信仰、传统风习,以及神话传说。如渭水流域的静宁、庄浪县伏羲庙;秦安县陇城乡建于汉以前的女娲庙;天水卦台山金代始修的太昊宫;天水西关建于成化十九年(1483年)的伏羲庙;甘谷县大象山于的伏羲庙;陕西宝鸡伏羲庙;兰田人宗庙(三月三庙会);临潼人祖庙;山西吉县人祖庙;洪洞县赵城镇侯村的女娲庙;临汾、太平、蒲县、灵石等县的女娲庙,高城县建于明代的女娲殿;河北新乐建庙时间早于北魏末年的羲皇伏羲庙;涉县建于汉文帝时的娲皇宫;山东邹县人祖庙;济宁承区山下的女娲庙;微山伏羲庙;河南桐柏、泌阳两县交界处的盘古山;魏晋南北朝时就有了与盘古相关的地名伏羲庙;西华女娲城、淮阳伏羲庙;上蔡县人祖庙等等。

  以上所列举的伏羲、女娲庙,都是各个年代于黄河流域伏羲文化带上所建立的文化景观和信仰圣迹。不管留在哪里,它都是一笔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应该去研究,去保护,去开发。

  在伏羲文化圈带上,各个地方的文化遗址都有过它的辉煌生命,也有过衰落的经历,因为它的衰落,我们就去贬谪其文化价值,否定其历史地位,而组织地方文化人另杜撰一部“历史”,去蒙蔽世人,这是新形势下所孳生的新的“政治掮客”的必然结果。这种新的“政治掮客”的产生,将对净土的学术界是一种玷污;是对人文始祖神圣的一种亵渎;是对历史的一种极大扭曲!

  (作者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

 

  文章来源:搜狐-甘肃农民报 2012年08月24日15:40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在哪?专家称不能用真假判断
下一条: ·万建中:魅力“七夕”缺少文化载体
   相关链接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樊存常]伏羲女娲 定情峄山 梁祝读书 峄山结缘 走进峄山 探寻情源
·[霍福]历史场阈中的目连戏研究·[陈泳超]近世民间信仰中的神话层累——从海盐神歌《伏羲王》到《三天三宝》
·[梁奇 刘红玲]淮阳伏羲女娲神话的生殖崇拜及其演化 ·[张成福]从地方神灵到人文初祖
·[王婷婷]文化圈视域下的神话传说融合·[漆凌云]汉文化圈视域下的中琉天鹅处女型故事比较研究
·[吴晓东]伏羲女娲蛇尾蜴尾考·田兆元、林美容对话:文化圈与信仰谱系——海峡两岸民间信仰的比较研究
·[霍志刚]韵文体伏羲神话与民间叙事丛内部的分工互动·[朱鹏]汉画像中人首蛇尾擎日月图像研究述论
·[袁学骏]新乐伏羲祭典保护的重大意义及其科学性、全面性·[杨树喆]漓湘文化圈视域下桂林民俗的文化特质
·[徐凤]甘肃伏羲女娲神话扩布之探源·[唐仲山]青海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鄂崇荣]论青藏高原三大民俗文化圈的互动与共享·[郭重孟]人与蛇之间首属关系的探析
·多元民俗文化圈的理论创建·施立学:三角龙湾等地名源自伏羲龙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