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弘扬草原文化为内蒙古文化建设提供有力学术支撑
——第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学术研讨综述
  作者:王其格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4 | 点击数:8406
 

  草原文化与当代会展节庆文化

  会展节庆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模式和文化产业,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尤其是对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扩大对外影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和推动作用。在本届论坛上,与会学者针对内蒙古会展节庆文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和草原文化与当代会展节庆文化的内在联系、特色化会展节庆文化体系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讨。

  闫利霞的《发展文化会展,传承草原文化》,结合我国我区文化会展业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阐述了内蒙古文化会展的当代走向、草原文化与文化会展的互动关系,提出文化会展活动与旅游、民族体育相结合,打造出会展品牌与旅游品牌、体育品牌互动的综合优势的发展策略和思路。刘建禄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心培育发展内蒙古会展节庆品牌》,针对会展节庆这一新兴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和社会文化功能,在系统地分析打造会展节庆品牌的实际意义和内蒙古会展节庆品牌发展现状的同时,指出了培育发展内蒙古会展节庆品牌的具体策略和措施。王佩良的《基于草原文化的内蒙古特色节事活动创新策划》,认为开发草原特色节事活动必须因地制宜,从自治区的地域特色、文化传统、文化资源出发,走综合开发、配套发展的路子。葛玉广、韩黎黎的《我国会展业绿色环保低碳发展的对策研究》,王海滨、葛力大、葛力英的《关于打造呼包鄂会展节庆、旅游经济一体化的构想和具体推进建议》,张磊、许燕的《论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那达慕”对区域社会功能的推动作用》等,从不同视角对会展节庆业的现状、发展前景、发展措施进行多视角的审视和阐述。

  草原文化资源与草原考古研究

  考古文化是人类文字历史之外的一种实物文化的真实记录和再现。草原考古对草原文化而言,不仅具有补充、完善的作用,而且还有更正、充实和提升作用。随着草原考古的发展,草原文化的研究,从文献考证的“小传统”走向了文化思考、文化再造的更为宏观、直接的“大传统”视野。本届论坛的“史前草原文化的多样性”分论坛,采取“讲坛”形式,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副主任赵志军研究员、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吉平研究员、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李少兵副研究员三位学者,分别作题为《欧亚草原是史前东西文化交流主干道考古出土小麦遗存研究》、《科尔沁地区哈民史前聚落遗址》、《用现代技术诠释草原文化遗产》的专题讲座。

  赵志军研究员根据新发现的考古实物证据,介绍了小麦的起源地、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其传播途径,阐述了小麦传播的方式可能与绵羊和青铜冶炼技术捆绑在一起,如同一个文化包裹,通过散布在欧亚草原上的早期青铜文化的接力作用,由西向东逐渐传播,并逐步成为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吉平研究员运用丰富的文物考古资料,介绍科尔沁地区哈民史前聚落遗址的发掘过程,详细描述了遗址的基本情况,所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等的保存状况、形制特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的实物图片揭开了哈民史前聚落遗址的神秘面纱。自2010年4月以来,内蒙古博物馆先后对1000多件珍贵文物进行了三维数据采集及数字模型建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李少兵副研究员以吐尔基辽墓为例,介绍了三维数据采集的标准、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等。他认为珍贵文物的三维数据在馆藏文物的管理、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传播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是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三维数据等现代技术的运用对内蒙古博物馆业的发展和草原文化的对外传播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本届论坛无论在学术视野的拓展,还是在学术新亮点、新观点的推出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突出特点有:一是理论视野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呈现出多学科综合研究态势。二是在原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向应用研究延伸,对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给予了更多关注。三是对草原文化典型载体、代表符号的专项研究,形成系统化趋势。(作者: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王其格;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2012年09月03日11:31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湟源县将举办第二届中华母亲节暨第四届王母故里敬母大典
下一条: ·[孙国东 林曦]话语争夺与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转型”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何红艳]内蒙古剪纸艺术探究
·[薛翔]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蒙古袍生产现状分析与研究·薪火相传 内蒙非遗文化绽放古老苍韵
·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中国蒙古民俗研究百年历程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市场与能力:传统工艺当代传承关键问题”学术论坛举行
·“改革开放40年与地方社会变迁”青年学术论坛在济南举办·[叶舒宪]文化传播: 从草原文化到华夏文明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山东村落田野研究丛书》出版发布会暨“改革开放与乡村社会建设”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行·经济民俗学与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学术论坛暨第六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征文与创意产品征集启事
·[白晓梅]内蒙古裔美国学者包国义及他的科尔沁村落民俗系列调查记录·内蒙古蒙古族非遗数据库一期工程通过验收
·专访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贾凡·专家研讨中华美学精神与民间文艺传承
·李纪恒: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第二届内蒙古绿色发展研讨会在锡林郭勒盟隆重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