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音影图文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音影图文报道

七夕晒晒“古早”的结婚证:清末结婚证一米长
  作者:张素萍 刘瑞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23 | 点击数:11856
 

  民国时期

  富贵而“诗意”

  藏品中有一张晋江地区的结婚证,领证的时间是民国三十五年。这张证书是所有结婚证中最具古典诗词韵味的,内容也是最多、最复杂的一张。证书以橘色为底,上书“百年好合”,亲昵的比翼鸟、嬉戏的蝴蝶、恩爱的鸳鸯,图案用娇艳的牡丹串联起来,让这张结婚证书显得富贵而喜庆。

  一般的结婚证书,只有男女主角的名字,而这张婚书上还记有证婚人、介绍人和主婚人的姓名,并且证婚人和主婚人均有两人。

  细看之下还可发现结婚证正中央还印有《诗经》“桃花灼灼,宜室宜家”之类的诗句。

1957年的结婚证

  新中国成立后

  时代烙印明显

  记者发现,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结婚证,证书的内容和格式也完全不同。

  这时的结婚证,已经不再只是一张薄薄的纸,证书上的内容不再只和个人相关,还有县人民政府或者市人民政府的盖章,以及区长或市长的签名。一张1951年的结婚证上,就盖有“惠安县第九区人民政府”的红色印章,还有时任区长谢军的签名。

  上世纪50年代初,结婚证很简单,没有绚丽的图案,只有正中央贴着夫妻合影的黑白照片。一张1955年的结婚证书上,能看到合影的照片上有一行“向社会主义前进”的字样。结婚证书还有当时的市长的签名。

  1957年的一张结婚证,与1955年的结婚证又不一样。这张1957年的结婚证书上,上方正中央是国旗图案,四周花团锦簇。粉红色的婚书底色上写着“互敬互爱”.这时的结婚证书,颁发的单位变成了街道办事处。

  另外一张1958年的结婚证上,除了和平鸽图案,稻穗、棉花成了主角,反映了农业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1951年的结婚证,盖有惠安县第九区人民政府印章。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新网-东南早报 2012年08月23日 15:59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萧放:年轻人误读民俗 七夕并非情人节[视频]
下一条: ·感悟非遗:2012年巧手少儿“金剪子”剪纸大赛[视频]
   相关链接
·[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何斯琴]日用礼仪类书与礼俗互动
·[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额尔毕黑 刘桂英]鄂尔多斯婚礼现代化转型与民间传统舞台艺术融合研究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杨桂珍]二零二零年山东省莱州市某村落的一场婚礼调研
·[孙玥菡]从青岛婚礼中“饽饽”的使用及制作变迁看“非遗”利用·[王优]浅探汉族传统婚姻仪礼的历史流变
·[林继富 闫静]从礼俗现象到生命过程的探寻 ——基于中国人生礼仪研究70年(1949~2019)的讨论·[萧放 贾琛]传统人生礼仪:“过去”如何被“日常化”?
·[萧放 何斯琴]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萧放 何斯琴]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
·[刘菲]浅析现代化浪潮中的关中婚俗变迁逻辑·[刘萌萌]浅析人生礼仪中的吉祥图像
·[李俞霏 梁惠娥]明代中后期山东婚丧礼俗管窥·[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
·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李彪]中国婚礼仪式的变迁与国家在场
·[何斯琴]当代传统婚礼的礼俗再造与价值重建·[刘彩珍]节日狂欢氛围与歌谣的共时性呈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