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音影图文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音影图文报道

萧放:年轻人误读民俗 七夕并非情人节[视频]
  作者:记者 张楠 康登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22 | 点击数:5970
 


 

  8月20日,“2012中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课。开学典礼上,有学者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直被人们称为“中国情人节”的“七夕”并非情人节。

  【正文】“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女性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传统女性都要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故而人们称这一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不过,不知从何时起,七夕开始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萧放教授,提出不同的看法。专家表示,传统七夕是展现女性智慧的节日与爱情无关,是现代年轻人误读了七夕的含义。

  【同期声】中国社科智讯民俗学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 教授 萧放

  七夕本来它不是情人节,中国就没有情人的概念,情人是西方的概念。很多年轻人把它当做一个爱情节,当成两性交往的一个节日,我想这个因素跟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系,但是我想传统七夕节,作为文化遗产,今天还是应该强调它乞巧的内容,还有对爱情的忠贞的内容,这一方面应该做一个强调。

  【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代女性穿针引线、织布缝衣的机会越来越少,传统的“乞巧”方式逐渐消失。对此,专家指出,现代女性可以围绕工作和生活运用新的方式展现女性智慧,但是不应该淡化节日原有的意义。

  【同期声】中国社科智讯民俗学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 教授 萧放

  不管你是做电脑美术设计,还是做一个动画,都是算巧的一个表现。提倡一种手艺重视动手的机会,把它变成一个留住手艺的,一个文化传承日。

  【正文】时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过各种与爱情有关的节日。鲜花、糖果、巧克力成为他们表达爱意、维护感情的主要方式。专家认为,节日和礼物本身并不能为爱情保鲜,良好的身心素质才能为爱情提供长久的保障。

  记者 张楠 康登淋 北京报道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2年08月20日 17:3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广东省海丰县复建“民俗学之父”钟敬文故居
下一条: ·七夕晒晒“古早”的结婚证:清末结婚证一米长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赵欢]歌、舞和手工制作·[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