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晚,2012年第三届中国·平鲁门神文化节开幕式隆重举行。朔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正印致辞,朔州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韩忠荣主持开幕式,平鲁区委书记李俊致辞。山西省人大副主任王雅安宣布开幕。
8月11日上午—13日,由国家体育总局汽车摩托车运动管理中心、北京国华中体汽摩运动推广有限公司主办的“2012‘中煤平朔杯’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平鲁站)暨国际摩托车挑战极限表演赛”在平鲁国际赛车场举办。平鲁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高耀君,平鲁区人大副主任董晋生、安荣,平鲁区政府副区长张秀珍,平鲁区委办公室主任李刚,平鲁区政府办公室主副任王建平,平鲁区科文广体局局长戴远,平鲁区交通局局长张元胜,平鲁区水利局局长王永强为获奖者颁奖。
8月14日上午,在平鲁宾馆召开门神文化论坛,围绕“门神文化产业开发专题”进行讨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常嗣新,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涛,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总陈建祖等十位专家学者被聘请为中华门神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同时在文化论坛上对在门神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和项目推广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山西省尉迟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马源和后安煤业公司赵尚海颁发突出贡献证书。
本次文化节从全面提升“门神文化”品牌,拉动全区文化产业、旅游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扩大门神文化之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扩大平鲁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不断加快转型跨越步伐。
尉迟恭字敬德,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下木角村人。近两千年来,尉迟恭纯朴忠厚、英勇顽强、百折不扰的高尚品格完全融入了平鲁这方古老而神圣的土地,成为平鲁人战胜敌人、客服困难、建设家乡、追求幸福强大的动力,更成为新时期以“两个70%”为抓手、打造自然、生态、现代、宜居幸福新平鲁不竭的精神源泉。
勤劳朴实的平鲁人民在继承发扬尉迟恭高贵品质的同时,致力于开发、保护、传承、弘扬门神文化。在打造以“门神文化”为主线特色旅游强区的探索实践中,把平鲁区曾经深藏闺中的自然风光、军事古镇、边塞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助推平鲁实现经济转型、加速经济转型发展,使得“门神故里”在塞外高原绽放异彩。 (赵蕊妮)
【相关报道】
专家期待召开世界门神大会 地方文化开发渐趋开放
中国新闻网 2012年08月14日20:21
中新网朔州8月14日电 题:专家期待召开世界门神大会 地方文化开发渐趋开放
作者 李鹏飞
唐将尉迟恭的门神形象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其家乡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门神文化节14日落幕,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总经理陈建祖在当日召开的中国门神文化论坛上直言,各地旅游文化开发画地为牢,陷入功利化、瓶颈化、地域化。
不过郑州与山西介休在清明节文化活动上由非此即彼转入合作的先例表明,地方文化旅游开发渐趋开放。
中国门神超百种
唐太宗李世民凭借玄武门之变登顶皇位,而战死的李建成、李元吉两兄弟仍领着诸多将士阴魂不散,夜夜欺扰唐太宗,大将秦叔宝因“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如聚蚁”,不惧鬼魅,“愿同敬德披坚持锐把守宫门”,当夜太宗果然无事,此后二将便夜夜戍卫,然李世民念其辛苦,遂命画工绘二人戎装画像悬挂于宫门,邪祟同样不敢侵入,后此法流传民间。
唐之后,尉迟恭与秦叔宝便成为流传最广的门神形象,在年画研究专家沈泓的的收藏中,三分之一是关于门神的,而尉迟恭的门神占其中的15%。
“最早的门神神荼、郁垒是吃鬼的鬼”,所以,沈泓认为,鬼神是门神的起源。
地域、时间的不同,门神的形象也千差万别。据沈泓介绍,除了神话传说人物的门神,西汉时出现了一个叫成庆的女门神,后来有了关公、岳飞、穆桂英等真人门神,而关于动物的门神,如鸡和鱼,至今还在年画里有所体现。
“台湾甚至有"红毛番"就是洋鬼子的门神”,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涛说。
虽然学界公认目前中国门神种类有60、70种,但经常行走乡野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民协主席常嗣新认为,实际上要超过百种。
地方政府文化旅游开发渐趋开放
地方政府为文化旅游开发争夺历史名人、神话传说人物在全国此起彼伏,背后莫不是利益冲动作祟,仅山西一地的境内就有新绛县与安泽县争夺荀子故里,武乡县与和顺县在为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开战,“其实原来都是一个地域版块”,陈建祖说,“如今各地开发旅游文化已经陷入了功利化、瓶颈化和地域化,不开放,虽然这是文化开发的一个必经阶段,但希望这个阶段快点结束。”
如今这种势头已渐缓和,常嗣新介绍说,此前一直围绕清明节不停论战的山西介休市与河南省郑州达成合作,清明节时在介休绵山举行的寒食节之后,所有与会者便奔赴郑州参加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活动,此外,古代四大美女产地的合作也在酝酿中。
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邢晨声期待,平鲁区也能以开放的姿态与全国乃至全球的门神文化产地共同将门神文化发扬光大,将来在平鲁召开世界门神文化大会。
叶涛认为,门神具有辟邪镇宅防御的功能,同样也蕴涵着求平安的美好愿望,他强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信仰的一部分,也是转型社会的心理需求。
文章来源:中新网 2012年08月14日16:5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