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多重视野交织下的《格萨尔》研究
——“格萨尔与世界史诗国际学术论坛”中方学者论文摘录
  作者:青海日报综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7-19 | 点击数:9923
 


  【编者按】英雄史诗《格萨尔》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世界口头传承文化研究的活化石,代表着中国古代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7月17日-20日,由青海省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的格萨尔与世界史诗国际学术论坛在青海省举行。为了让广大读者及时了解这次论坛的讨论成果,我们特别选登我国一部分专家、学者的论文摘录以飨读者,因国外专家、学者的论文摘录存在翻译的问题,只能付之阙如,还望读者见谅。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简历】阿地里·居玛吐尔地(阿地力·朱玛吐尔地),男,柯尔克孜族,1964年2月出生于新疆阿合奇县,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北方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成员。在国内外用多种文字出版和发表着作、论文、译着数十种,主要研究方向为英雄史诗《玛纳斯》、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化、突厥语民族口头传统、中亚文学等;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论文题目】20世纪的《玛纳斯》演唱大师们: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玛纳斯奇比较

  【论文摘要】《玛纳斯》史诗的流传地区包括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哈萨克斯坦等国,而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是两个最重要的流传地区。20世纪,这两个地区都曾出现过名扬世界的数位大师级《玛纳斯》史诗歌手-琼玛纳斯奇。其中,生活在20世纪上半叶的萨恩拜·奥诺孜巴考夫(1867-1930)和生活在20世纪下半叶的萨雅克拜·卡拉拉耶夫(1894-1971)分别是吉尔吉斯斯坦的两位最负盛名的玛纳斯奇,代表着各自时代的史诗演唱传统的最高水平。前者给后人留下的《玛纳斯》史诗文本第一部19万行的内容,而后者的演唱包括史诗三部,篇幅达50万行。他们是记录有完整的演唱文本,在《玛纳斯》史诗传统中最知名的代表性人物目前健在,现年95岁高龄的居素普·玛玛依是20世纪中国柯尔克孜族中出现的史诗演唱大师,是当代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史诗传统的代表性人物。本文将集中讨论上述三位在20世纪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玛纳斯》史诗歌手的学习、成长经历和他们的史诗演唱特色以及文本的特征。通过对这几位玛纳斯奇史诗演唱身世背景、家庭生活的观察,通过对他们人生经历、学艺过程,演唱内容,演唱风格以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对比,通过对照他们各自所演唱的史诗文本内容和情节的变异,以及他们对于各种口头程式的运用特点和对传统的保持和创新,他们各自在不同时代的演唱语境,我们可以比较客观地窥见到《玛纳斯》史诗这样的一部来自口头传统的,目前依然以活形态方式传播的宏大史诗产生、发展、变异的规律和特点。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以这样的一个视角探讨口头传统对于史诗文本稳定性以及变异性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这样的一个研究策略,对于我国的其他几部大型史诗的形态、文本以及歌手研究而言,可能都将具有一定的普范性和重要的启发作用。

  胡芳

  【简介】胡芳,女,土族。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地方文学和民俗文化研究,出版合着《草原王国吐谷浑》、《青海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在省内外有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5项,参与、完成省规划办立项课题1项,中央民族大学“九八五”重大课题1项,有5项成果先后获省部级奖项。

  【论文题目】青海《格萨尔》学研究综述

  【论文摘要】从清初至今,青海学者在《格萨尔》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文本和艺人研究等方面所做的探索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格学”研究的发展。青海《格萨尔》学研究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至今四个阶段。青海的《格萨尔》研究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格萨尔》学,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真正开始建构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青海的《格萨尔》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资料体系和独特的研究范式,不仅在搜集、整理、翻译、出版、艺人和遗迹遗物普查等方面成绩斐然,还在资料学建设、文化内涵、部落制度、军事思想、说唱艺术、艺人研究及土族《格萨尔》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青海省的《格萨尔》学研究与全国格学研究相比,目前尚处于滞后状态,存在从事《格萨尔》研究的专业人员人数少,研究人员年龄偏大,队伍结构不合理、说唱艺人年事较高、研究理论与方法陈旧单一等问题。因此,青海的《格萨尔》学首先从我国藏族民间文化的特点出发,运用史诗学、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理论方法进行《格萨尔》学研究。其次,要有国际视角,借鉴西方其他史诗研究的方法,将口头程式、口头诗学、表演理论、比较研究、结构主义、功能研究方法等运用到青海的《格萨尔》学研究中。第三、积极广泛地开展田野调查研究。最后,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尽快培育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格萨尔》学研究队伍。

  索南措

  【简介】索南措,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讲师。参与国家级和省级课题三项,发表论文数篇。

  【论文题目】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的传播特征

  【论文摘要】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这一古老的文化形态经千年流传历久弥新,影响辐射大半个中国和周边国家地区。本文归纳出其在传播过程中与宗教信仰交织缠绕、众多遗物遗迹印证、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和学科体系以及有效利用大众媒介的传播特征来探讨其千年传播和辐射的缘由。

  陈岗龙

  【简历】陈岗龙,蒙古名多兰,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人,1970年生。199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民族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199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蒙古民间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民间文学专业,获文学(民俗学)博士学位,导师钟敬文教授。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与综合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东语系蒙古语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东方民间文学、蒙古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论文题目】《蛮三旺》与格萨尔史诗

  【论文摘要】我们认为,《蛮三旺》不是关公的传说,而是“藏关公”--格萨尔降魔救妻的史诗故事。也就是说,清末民初的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载的是藏族格萨尔史诗之一章--《格萨尔降魔救妻》。由此,也可以引申出另一个结论:《清稗类钞》记载的《蛮三旺》很可能是最早用汉字记录的格萨尔史诗文本之一,虽然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转述文本,但是在格萨尔史诗的学术史上应该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西藏网-青海日报 2012-07-19 13:59:00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相聚一堂,共论“格萨尔与世界史诗”
下一条: ·“格萨尔与世界史诗国际学术论坛”在西宁圆满落幕
   相关链接
·[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何城禁]南方多民族格萨尔同题故事的角色设置及其结构功能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
·[罗文敏]组材: 集与散——《伊利亚特》与 《格萨尔》的情节结构·[宁梅]藏族“鲁母化生型”神话的大传统传承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中国史诗传统”展在阿拉木图开幕,涉及中国20多个民族
·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格萨尔文库》出版发布及捐赠仪式在京举办·《格萨尔》史诗藏译汉名词术语进入规范化阶段
·[孙正国]20世纪后期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之批评·[丹珍草]《格萨尔》文本的多样性流变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2018中国青海《格萨尔》史诗系列活动在青海成功举办·[尹虎彬]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
·[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三大史诗”保护成果公布 搜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CCTV-13 新闻直播间,2018年5月26日)
·[伦珠旺姆]《格萨尔》圆光艺人才智的图像文本·[杨恩洪]西藏格萨尔说唱艺术抢救始末
·[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巴莫曲布嫫]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表述的张力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