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俗学学科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二十世纪七十年末,学科奠基人哈·丹碧扎拉桑对《蒙古风俗鉴》进行系统研究以来,使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蒙古民俗再现生机。1982年开始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点招收民间文学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1994年开始招收民俗学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1998年获民俗学硕士学位授权。至今已招收9届67名研究生,毕业6届30名,均获得硕士学位,在校37名。民俗学是我校重点培育的优势学科,2004年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6年《蒙古民俗》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现有专业教师25名,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6名、讲师6名;博士17名、硕士7名、学士1名。
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与蒙古民俗、蒙古民间文学与民俗艺术、北方游牧民族民俗文化研究。
学科特点:我校民俗学学科以蒙古及北方游牧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为核心,将蒙古族与现代文明、草原文化、生态建设的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构建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蒙古民间文学理论体系方面凸现了自身得特色和优势。
学科带头人:敖其、扎格尔、巴·孟和、何群均为博士、教授。其代表性成果为《游牧文化溯源》、《制度变迁与游牧文明》、《蒙古民间文学导论》、《环境与小民族生存》、《梅日更葛根对蒙古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这些专著分别获自治区 社科一等奖、二等奖,民间文化一等奖、“阿尔丁”奖。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