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端午节商业元素浓 台湾文教人士吁更重文化传承
  作者:记者 陈小愿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25 | 点击数:4616
 


  中新社北京6月24日电 (记者 陈小愿)端午节假期,“浓情端午,你来放‘粽’”,“‘粽’情欢乐伴你行”等活动推陈出新。对于商家在节日期间如此热“粽”,台湾传统伦理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陈孝忠24日表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商业元素无可厚非,但更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在台湾过完端午节的陈孝忠24日接受中新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近日他到北京参加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十一届海外统促会会长会议,目睹了端午节前夕大陆商家“粽”拳出击的景象。

  “饮食文化也是节日习俗的一部分,但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应该全面、持续的发扬。”陈孝忠认为,“传统文化是维系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两岸都责无旁贷。”

  “台湾民间很好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节日礼俗。现在有些台湾人认为自己比大陆人更‘中国',其实是指自己的文化更’传统‘.”陈孝忠说,“每年端午,’赛龙舟‘、’插榕青‘、’立鸡蛋比赛‘、’斗蟋蟀‘等传统活动都会在台湾各地展开。”

  “在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里,台湾民众通常会返乡和家人团聚,参加民俗活动。”据了解,今年端午节,台湾高铁在22日至25日间,已售出逾12万张车票。台湾高铁还加开16班列车,4天共开行562班次,座位超过55万个。

  陈孝忠说,台湾有很多自发的民间组织在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而工作。他所在的台湾传统伦理文化发展协会历来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长期以来致力于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多次组织大陆京剧、舞蹈等文化团体及青少年交流团赴台交流演出。协会在岛内也常办一些传统文化论坛,力图透过“忠、孝、节、义”等传统伦理观把两岸民众的共同价值认同连接起来。

  “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民众共有的,两岸同胞应共同继承与发扬。”陈孝忠说,“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良好契机,应多举办民俗活动传播文化。两岸本来就是同宗同源,促进两岸民众的交流,能更好地消除一些人为的意识隔阂。”

  日前,第四届海峡论坛在福建举行,一万多名台湾民众参与。陈孝忠认为这是两岸交流的一个很好平台。“两岸大交流中,海峡两岸的每个中国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每个人都应认识到,两岸关系的发展关系到下一代,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

  24日,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吴敦义在台南市为“台湾海峡两岸文教经贸宗教交流协会”揭牌时表示,两岸关系非常重要,两岸冲撞对立对两边人民都不好。两岸多交流,就能减少很多误会。

  “传统伦理观念可以超越政治的隔阂,沟通民意。相同的文化是我们两岸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根本,希望两岸民众多往来,多交流。特别是基层民众和青少年。”陈孝忠说,“只有早日把共同的文化纽带连接上,才能增加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知,早日促进国家和平统一。”(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2年06月24日 19:43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端午节的粽子裹不住世人对端午文化的焦虑
下一条: ·“财神庙”上市遭质疑 搞文化产业应尊重宗教信仰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薛锦霞]“走亲”与“斗龙”:端午龙舟的村际交流·[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高佩英]中华虎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发展·[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2023嘉兴端午民俗研讨会举行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郑青]中日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流变考察略
·[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文面文化复兴现象析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