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扬州网讯 端午文化,流传千年,生生不息。如何继承发扬好传统文化、传统习俗,是一道新的课题。2009年9月30日,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大部分组成的“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昨天,本报记者连线湖北秭归与黄石、湖南汨罗、苏州等地的媒体记者,为扬州读者呈现各地不同韵味的“端午习俗”。
苏州
用十年规划保护端午习俗
连线《姑苏晚报》专刊副刊部记者 李婷
【端午渊源】
春秋末年,设计建造了苏州城的伍子胥冤死,百姓哀其不幸,为他在江边立祠,在民间信仰中逐步奉其为江神、潮神、涛神。
在伍子胥冤死后的每年五月五日,百姓会将食物装在竹筒中,包在树叶里,投入水中奉给“神龙”吃;乘坐的船刻成龙的形状,进行多种游戏和划船竞赛。
【保护传承】
21日,记者连线《姑苏晚报》专刊副刊部记者李婷。她介绍,为更好地从核心价值和认同程度的层面上来传承、保护苏州端午习俗,今年,苏州制定了《苏州端午习俗项目中长期保护规划》,目前初稿已完成。
据介绍,为期十年的保护规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2012年—2017年),除加大力度保护端午习俗自然和社会环境,还要运用现代科技建立和完善端午习俗研究以及传承人数据库。举办以赛龙舟、包粽子等为主体的端午节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开设端午论坛。后期(2018年—2022年),将端午数据库扩展到传统文化非遗项目。
李婷介绍,苏州端午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活动准备期,第二阶段为端午节活动日当天。在端午节前15天左右,用以竞赛的龙舟就开始进入各种使用准备,包粽子及各种祛毒用品也开始生产制作,整座城市进入迎接端午的热烈气氛之中。
端午节正日,在当年伍子胥为训练水军特意开凿的胥江畔、古胥门前,人潮涌动,粽子、香包等有关端午节的时令食品、日用品摆放在沿岸各处,供人挑选,家家户户涌向胥江边观看龙舟表演。在祭龙、祭涛神伍子胥等仪式进行完毕后,数十条龙舟开始角逐,胥江两岸热闹不已的场景成为历史长河的精彩瞬间。
湖北秭归
每年三个“端午”
连线《楚天都市报》记者 范宁
【端午渊源】
湖北是屈原故里,端午节的许多传统习俗,都与祭祀屈原有关,端午节重要活动之一的龙舟赛,自然在湖北盛行。
在秭归,端午习俗比年大,比春节隆重。当地每年有三个“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
端午节前,秭归嫁出去的姑娘们基本都赶回娘家过节。有的人家还贴起端午对联,门口插艾叶菖蒲。大家在一起包粽子、煮盐蛋、泡雄黄酒。
【保护传承】
秭归卢县长说,屈原的作品对普通百姓来说,可谓阳春白雪。关键是要把这种高高在上的文化,“请”进百姓的生活习俗中,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呈现“活态”。
据了解,每年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黎明,秭归端午节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人们在龙舟下水前祭江,为“龙舟披红”。百姓们身着祭服,在艾蒿门前摆上猪头、羊头、供果、红烛和香炉,面向长江,奠酒祭江、祭龙头。
“末端午”,秭归当地会有稻场娱乐。末端午夜,亲友团聚,庆夏
收,邀乡邻跳花鼓戏,唱歌,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玩狮子等,时常通宵达旦。末端午还“送神船”。
秭归的龙舟竞渡,主题是纪念屈原,有一套完整的祭祀仪式,包括祭庙(即祭屈原,含祭龙头)、祭江(含招魂)、竞渡(含夺标)、回龙等四个程序,一整套锣鼓和唱腔在江面半空悠悠回荡,动人肺腑,而夺标的过程激动人心,是赛龙舟的一大看点。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扬州网-扬州晚报 2012年06月 23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