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端午四大名城的文化“接力”
  作者:记者 刘雷 桂国 王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24 | 点击数:7002
 


  【核心提示】扬州网讯 端午文化,流传千年,生生不息。如何继承发扬好传统文化、传统习俗,是一道新的课题。2009年9月30日,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大部分组成的“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昨天,本报记者连线湖北秭归与黄石、湖南汨罗、苏州等地的媒体记者,为扬州读者呈现各地不同韵味的“端午习俗”。

  苏州

  用十年规划保护端午习俗

  连线《姑苏晚报》专刊副刊部记者 李婷

  【端午渊源】

  春秋末年,设计建造了苏州城的伍子胥冤死,百姓哀其不幸,为他在江边立祠,在民间信仰中逐步奉其为江神、潮神、涛神。

  在伍子胥冤死后的每年五月五日,百姓会将食物装在竹筒中,包在树叶里,投入水中奉给“神龙”吃;乘坐的船刻成龙的形状,进行多种游戏和划船竞赛。

  【保护传承】

  21日,记者连线《姑苏晚报》专刊副刊部记者李婷。她介绍,为更好地从核心价值和认同程度的层面上来传承、保护苏州端午习俗,今年,苏州制定了《苏州端午习俗项目中长期保护规划》,目前初稿已完成。

  据介绍,为期十年的保护规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2012年—2017年),除加大力度保护端午习俗自然和社会环境,还要运用现代科技建立和完善端午习俗研究以及传承人数据库。举办以赛龙舟、包粽子等为主体的端午节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开设端午论坛。后期(2018年—2022年),将端午数据库扩展到传统文化非遗项目。

  李婷介绍,苏州端午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活动准备期,第二阶段为端午节活动日当天。在端午节前15天左右,用以竞赛的龙舟就开始进入各种使用准备,包粽子及各种祛毒用品也开始生产制作,整座城市进入迎接端午的热烈气氛之中。

  端午节正日,在当年伍子胥为训练水军特意开凿的胥江畔、古胥门前,人潮涌动,粽子、香包等有关端午节的时令食品、日用品摆放在沿岸各处,供人挑选,家家户户涌向胥江边观看龙舟表演。在祭龙、祭涛神伍子胥等仪式进行完毕后,数十条龙舟开始角逐,胥江两岸热闹不已的场景成为历史长河的精彩瞬间。

  湖北秭归

  每年三个“端午”

  连线《楚天都市报》记者 范宁

  【端午渊源】

  湖北是屈原故里,端午节的许多传统习俗,都与祭祀屈原有关,端午节重要活动之一的龙舟赛,自然在湖北盛行。

  在秭归,端午习俗比年大,比春节隆重。当地每年有三个“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

  端午节前,秭归嫁出去的姑娘们基本都赶回娘家过节。有的人家还贴起端午对联,门口插艾叶菖蒲。大家在一起包粽子、煮盐蛋、泡雄黄酒。

  【保护传承】

  秭归卢县长说,屈原的作品对普通百姓来说,可谓阳春白雪。关键是要把这种高高在上的文化,“请”进百姓的生活习俗中,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呈现“活态”。

  据了解,每年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黎明,秭归端午节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人们在龙舟下水前祭江,为“龙舟披红”。百姓们身着祭服,在艾蒿门前摆上猪头、羊头、供果、红烛和香炉,面向长江,奠酒祭江、祭龙头。

  “末端午”,秭归当地会有稻场娱乐。末端午夜,亲友团聚,庆夏

  收,邀乡邻跳花鼓戏,唱歌,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玩狮子等,时常通宵达旦。末端午还“送神船”。

  秭归的龙舟竞渡,主题是纪念屈原,有一套完整的祭祀仪式,包括祭庙(即祭屈原,含祭龙头)、祭江(含招魂)、竞渡(含夺标)、回龙等四个程序,一整套锣鼓和唱腔在江面半空悠悠回荡,动人肺腑,而夺标的过程激动人心,是赛龙舟的一大看点。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扬州网-扬州晚报 2012年06月 23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五月五 划龙船 过端午
下一条: ·吴地端午节文化习俗与众不同 苏州公祭伍子胥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薛锦霞]“走亲”与“斗龙”:端午龙舟的村际交流·[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张子健]浅析泰伯形象的政治隐喻意义·[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2023嘉兴端午民俗研讨会举行·[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郑青]中日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流变考察略·[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