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端午,粽子总是绕不开的话题。今年端午节前夕,在成都,有人自称屈原后裔,打着“屈氏粽子”的招牌卖粽子;北京御茶膳房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19款粽子中,售价在1000元以上的有6款。
“屈氏粽子”的卖家到底和屈原有没有关系不要紧,关键是店主拿出的“家谱证书”比粽子更有卖点;北京御茶膳房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天价粽子”到底是不是用来吃的,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新闻引用御茶膳房公司一位销售人员的话说,购买1880元“天圆篮端午粽子礼篮”的客户,主要是“内蒙古、东北、山西的,像鄂尔多斯、大连、沈阳、太原、大同这些地方的客户订得比较多”。“这些客户拿货基本上都在100盒以上,都是送领导、送客户的,送领导的居多”。
拿粽子“娱乐者”有之,拿粽子“腐败者”亦有之,无论娱乐或是腐败,这和端午节似乎都没有太大关系。每逢端午,“吃粽子”还是“过文化”的忧虑总是此起彼伏,尽管说端午节已经成为了法定节假日,但这并没有真正意味着它可以“文化”起来。曾有调查显示,三成多网友“看淡”端午节。调查中,两成网友认为端午节只是给了个“理由”能够和家人朋友聚会;13.8%的网友甚至认为,端午节是已经淡忘的节日,没什么特殊感觉。即便是和“五一”相比,旅行社的生意在端午节也冷清了不少。
怎样的端午节才显得有文化,大抵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几年前,有媒体报道过南京南京某中学一班三十多个学生中只有三个人称“知道屈原”,且分别将屈子说成是歌手、医生和发明粽子的厨师。这样的状况在当时引起了舆论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对于屈原,有兴趣的人,应该有渠道知道得更多;没有兴趣的人,应该被允许不知道” 。但更多人还是认为,中学生还是应该对屈原有所了解。当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但却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时,这一定说明了我们的文化教育出现了问题,这也是民族振兴、国家崛起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并克服的障碍。
几年之后,因为受到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刺激,我们越来越强调端午文化了。可是,口头层面的强调并没有为事实上的端午增加多少文化色彩。
谁都知道,端午节是中国长期农业社会的产物,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端午文化。可是如何发展,目前我们还没有树立起统一的、社会普遍认可的文化价值评判标准。
混沌之中,只剩下了带着节日文化符号的粽子。可惜,五花八门的粽子再也不能让人吃出“端午”的味道。“粽子王”、豪华包装的形式给粽子强行附加扭曲的节日文化,对老百姓来说,不但是对节日尊严的亵渎,而且也变相加重了节日的负担。物质表面的繁华,依旧掩盖不了精神文化的苍白与荒芜。关于端午文化的焦虑,它一定还将持续下去。
文章来源:中新网-人民网 2012年06月23日 09:03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