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上海列为国家级名录的有松江顾绣等49项,列为上海市级名录的有157项,列为区级名录的有300项。
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是永恒的。对于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
从上海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第一位的任务是保护,而后再论文化资源创意——文化产业当然需要
融入新的手段、新的技术、新的材料,但文化创意并不意味着推倒重来,并不意味着可以凭空杜撰,伪造历史。
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七宝皮影戏鲁海涛 早报资料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顾绣孙湛 早报资料
6月9日是中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谈起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上海列为国家级名录的有松江顾绣等49项,列为上海市级名录的有157项,列为区级名录的有300项,其实这列为非遗项目的只是上海文化资源的一小部分。
上海是气象万千的文化之“海”,“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些已经列为“非遗”项目的,实在不值得上海文化人骄傲与自豪,更何况其中还有官员的政绩展示、民间艺人的利益牵扯,不说也罢。
文化创意
并不意味推倒重来
保护一座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其现实性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护城市的文化记忆。为什么要保护与利用上海文化资源?因为要保护我们的前辈,保护一代又一代为上海文化呕心沥血的学者、艺术家、艺人乃至平民百姓的文化艺术创造。上海之所以有今天,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溯源于上海这方土地土著先民的文化创造,以及上海开埠后在独特社会环境中别具特色的文化创造,保护上海文化资源,是对上海先人的尊重,是对于上海历史的尊重。千百年来,上海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不断地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文化作品,反映了上海人日常生活的社会风情和文化记忆。
上海开埠后数百万国内移民来自中国南北各地,特别是江浙皖这些经济文化水准长期领先的地区,所以这些移民既有较高的素质,也不乏相互间的竞争和融合,因此其文化内涵表现在:中西风尚的混合交汇,对待洋人的平和态度,各地商帮的聚合效应,精于算计的理财意识。各地移民集聚上海,经过碰撞、交汇,甚至经历过痛苦的煎熬和历练,最终形成的城市传统,凝聚着几代上海人的民风民俗,充分体现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和内涵。这种在商业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市民处事风格和处世态度,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而弥散在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说得好:“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越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用这样的观点来看上海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如今的上海尽管高楼大厦林立,铅色的高楼大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固然可观,但不可能长久,而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却是永恒的。一代又一代的老上海人的历史和文化,体现着上海长盛不衰的魅力与个性。在这些老屋老街的背后所隐含着的民俗民风、独特景观构成了上海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我是出生在徐家汇老街上的一户平民家庭里的,如今我站在港汇广场,放眼望去,满城尽是购物城、名品街、写字楼、银行、商场、超市等,上海还剩下什么呢?如果我们仅有的这些城市记忆也消失了的话,外来的人,包括外来旅游者对上海当地的历史及文化传统还能有什么体会呢?
上海文化资源是上海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觉得第一位的任务是提出文化遗产保护,而后再论文化资源创意。说到文化创意,如今这门产业如火如荼,正在成为拉动上海未来的高新产业,成为上海在新的时代的亮点。文化产业当然需要融入新的手段、新的技术、新的材料,但文化创意并不意味着推倒重来,并不意味着可以凭空杜撰,伪造历史。对当下快速而急骤的城市化,笔者无言,我想,可以留待后人去评判,留给历史去检验。
当前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步入同质化时代。当前些年旧工厂改造成创业园区时,人们颇觉新鲜。但时间一长,名目繁多的“创意产业中心”、“先导基地”、“新媒体产业基地”、“艺术区”、“时尚设计广场”……令人有审美疲劳之虞,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是取得很大成绩的,而且也涌现出不少货真价实的创意品牌,否则大上海“设计之都”就没有了基础,但恕我冒昧,这个产业如今同质化的倾向也令人忧虑,表现在:一是没有个性,缺少了个性也就缺少了独特魅力;二是成为圈地做房地产生意的最好代名词,也令人感觉困惑。
首先,文化资源具有法律属性。台湾地区叫“智慧财产权”,大陆叫“知识产权”,我想,智慧、灵感、顿悟这类东西,我称之为“灵感智慧”,将两者之一的某一项单一思维方式,发挥到较高的程度,特别需要个性和智慧的火花,许多人不服气,其实,创意的品质在于思考与践行,如同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许多人说没有什么了不起,哥伦布拿起桌子上的鸡蛋竖了起来,他说,就像这个竖鸡蛋,你们想不起来,或者想起了不去做,我做了。社会科学之中的新的创造,也许就是几个字,或者一个思路,但也许它要消磨一个人毕生的精力与智力。学者与贩夫走卒,艺术家与商人,音乐家与政客,之所以有区别就在于“灵感智慧”的高下。最先提出一些智慧创见的人,应该有他的知识产权。然而,现在的情况是,抄袭、复制成为司空见惯,上海做了个“新天地”,各地都有类似的构筑物,有的色彩、格调都极其相似。据了解,在江南,长期以来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工作不落实,村镇在建设时又没有章法,许多人在建房时也是“拿来主义”,既浪费土地资源,又显得雷同,村镇建设缺少特色。创新是一个艰难痛苦的过程,许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不愿意吃苦受罪,满足于复制抄袭,简单省事。要知道好的东西永远是呕心沥血的产物。
基于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上海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确实需要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与保驾护航,可以说有太多的题目值得用心去做,有太多的想象值得期待。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2-06-11 00:31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