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至28日,2012“中国·贵州·凯里苗族文化论坛”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举办。来自贵州、北京、云南、四川等多个省市的110名苗族文化专家学者,围绕苗族文化发展、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等多个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并达成“凯里共识”.
突围困境,需要创新
贵州凯里是拥有苗族人口最多的城市,苗族人口所占比例高,文化底蕴最深厚,在这里举办苗族文化论坛具有特殊意义。
“苗族文化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靠一代代人来传承和发展,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苗族文化后继无人,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贵州省苗学会常务副会长杨贞杰表示,“论坛召开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人们对苗族文化的重视,进而解决如何传承的问题,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长期进行《苗族古歌》研究的清华大学教师罗丹阳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困境感触颇深。她介绍,很多掌握《苗族古歌》的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很多苗族青年选择外出务工,致使传承面临严重的问题。“保护苗族文化传承,关键是要保护传承人。”罗丹阳说,“只有给予苗族文化传承人一定的物质支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才能鼓励他们传授自己所掌握的苗族文化,也才能吸引年轻人学习。”在她看来,最为关键的,是要形成重视苗族文化的社会氛围,只有得到社会支持,传承和发展才有良好的环境。
贵州省苗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培德说:“对传统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如果传统不适宜今天的发展,那就自然会被淘汰。”他介绍,事实上,贵州省的反排木鼓舞、侗族大歌都是上世纪50年代民族工作者搜集、整理、创新发展后搬上舞台的。之后,这些舞蹈又从舞台返回农村,在生活中运用。原来的舞蹈不见得那么好,而是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完善、百姓的再创造,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凯里共识”支招文化发展
为期两天的2012中国·贵州·凯里苗族文化论坛形成了“凯里共识”.“凯里共识”显示,在新的形势下,苗族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适应数字化条件下苗族文化产品在苗语世界、汉语世界和英语世界传播的需要,使之成为苗族整体性建设与主体性强化的重要抓手;要适应苗族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乃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需要,使之成为提升特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益的基础资源;更要适应国家战略的需要,使之成为强化国家文化安全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
杨贞杰说,苗族文化创新发展需要着力解决一系列问题,包括:政策资源推动不足,缺乏以苗族文化创新发展为使命的企业,掌握苗族传统文化并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过少,以及以苗族语言文字为媒介的数字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存在困难、产品与服务同质化倾向严重、依托城市资源进行文化创新发展尚待探索等。
因此,想要弘扬苗族文化,首先得从苗族服饰上下工夫。凯里市文化产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睿说,一直以来,苗族服饰都是手工制作,没有形成产业,因此,必须对苗族服饰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并进行整合。2012年4月,凯里市三棵树镇集合当地优秀苗族手工艺人,成立了“银饰服饰农民合作社”,意在使银饰、服饰的生产由作坊手工生产转变为集体生产,并把该产业做强做大。此外,凯里市政府打算把斗牛文化做成产业,打造东方斗牛场。“我们打算每年举行斗牛比赛,邀请省内外斗牛爱好者参加。”刘睿说。他表示,事实上每年的甘囊香芦笙节都有斗牛比赛,而且盛况空前,因此斗牛场的建设必将推动斗牛文化的发展。
凯里市正在规划蚩尤文化园。刘睿说:“炎帝、黄帝、蚩尤同为中华民族始祖,但蚩尤作为苗族人民的祖先却不像炎帝和黄帝那样为人所熟知。”他表示,以蚩尤文化为重要内容的苗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最具凝聚力的寻根文化。因此,通过打造蚩尤文化园,不仅可以做大文化产业,还可以更好地弘扬苗族文化。
除了进行文化产业打造,凯里市计划把学术性文化论坛常态化,以此为当地文化产业提供智力支持。贵州省苗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培德说:“此次论坛达成‘凯里共识',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对苗族文化的发展提了不少宝贵的建议。如果落实到位,凯里完全有可能形成世界苗族文化的火车头,集中最优秀的苗族文化,然后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扩散。”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年6月8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