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伞头张秉生在比赛现场走秧歌步
本报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 通讯员 武庆梅
“内蒙的舞、陕西的曲,再加上山西的词,三位一体,秧歌伞头妙、妙、妙。”近日,晋陕蒙三省区优秀秧歌伞头大赛决赛在陕西省榆林市举行时,山西吕梁选手张林峰寥寥数语唱出了三省区伞头各自的优势。
本次比赛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陕西省榆林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主办,主要目的是展示晋陕蒙民间传统歌舞,培养秧歌伞头的后继人才。本次活动的参赛人员主要来自山西省的吕梁市、忻州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以及陕西省的延安市和榆林市,有近百位优秀秧歌伞头参加了比赛。
伞头是秧歌队的灵魂
伞头秧歌是我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是一种规模大、有气势且极富特色的群众性节日歌舞活动形式。伞头秧歌队少则三五十人,多则一二百人,领队者手持一把用彩绸装饰的花伞,因此被称为伞头。伞头秧歌源于晋陕蒙地区,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又因或注重乐器伴奏、或舞姿欢快优美、或民歌嘹亮动听,而呈现出不同的风采。
榆林市文联党组书记徐亚平说,在秧歌队里,伞头的角色非常重要,他是由大家推选出来的,是集群众智慧于一身又有个人艺术创造的民间歌手。伞头要具有即兴编唱、对答如流的演唱才能。其编唱一是要“快”,见什么唱什么,即兴作词;二是要“准”,要求演唱者就“身边事”“眼前景”编出具有针对性的歌词。通常看一个伞头的水平,便知这支秧歌队的实力。因此举办秧歌伞头大赛,对推动这3个省区秧歌的普及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省区选手各显神通
据悉,此次比赛分为3个环节:自报家门、当地经典曲段演唱、现场抽题演唱,其中现场抽题演唱是最考验水平的一环,选手抽到题目后要即兴编曲填词,比赛充满了挑战意味。三省区选手各显神通,互不服输,让比赛高潮迭起。
锣鼓声中,内蒙古鄂尔多斯伞头陈志业身着秧歌服上场了,口中哨声响亮,左右两名女队友转着扇子上前伴舞,舞蹈颇具蒙古族风情,草原气息扑面而来;陕西选手曹振鹏一上场,便边跳边唱,手持类似华盖的花伞上下舞动,场下一观众惊呼“那是最古老的伞头”;山西选手统一穿着白色休闲服出场,其秧歌鼓点节奏欢快、唱词丰富,令在场老艺人赞叹不已。
其中一位24岁女伞头更是赢得满堂彩,“刘晓庆的刘,百灵鸟的灵,美丽的丽,连贯起来就是我的名--刘灵丽……”山西吕梁伞头刘灵丽一出场,其清脆的嗓音、大方得体的表现就赢得阵阵掌声。她也是此次比赛中唯一获奖的女伞头。刘灵丽来自吕梁市临县,这里被称为伞头之乡。刘灵丽14岁时便开始当伞头,登台唱秧歌。那时每到一个地方演出,母亲都要跟过去看女儿的表演,“爸爸妈妈对我学秧歌这事儿都特别支持”.评委叶舒宪、刘瑞芝等多次夸赞刘灵丽“反应快、表现出色、有潜力,要好好培养,办大赛就是要发现这样的好苗子”.
陕西老先生唱主角 山西年轻人打头阵
记者从比赛现场看到,山西的选手多是20岁至35岁的年轻伞头,而陕西伞头年龄多在50岁以上,内蒙古则以中年选手居多。“山西的年轻伞头多,是因为我们将当地的伞头文化和商业演出结合,表演场合多了,不但唱词内容丰富了,年轻人也愿意加入我们这个队伍,一个好伞头表演一天能拿到2000多元的收入。”来自山西临县的选手赵江说,他获得了此次比赛的第一名。
“人家山西来的好多是年轻人,表现真不错。”70岁的张秉生和62岁的张秉禄作为陕西横县的代表,都参加了此次比赛,分别获得二等奖、优秀奖。张秉生说,每年春节乡里、县里扭秧歌,他都会被请去当伞头,平时则很少有表演机会,所以当地年轻伞头极少。“因为表演场合少,所以我们秧歌伞头的唱词内容也较单一。”
据悉,山西临县之所以培养出那么多年轻伞头,与当地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临县伞头秧歌”于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后,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它的扶持力度,先后成立了伞头秧歌协会等组织,并多次举办伞头秧歌艺术专题研讨会,还建成了占地1.2万平方米的秧歌文化广场,如今加强伞头秧歌的保护和开发正逐步成为临县的文化强县战略目标。目前这里的民间艺人除了在逢年过节时进行表演外,每逢当地百姓有婚丧嫁娶、生日宴会、开业典礼等场合也都少不了伞头秧歌的身影。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锦强是此次比赛的监审员,他说:“秧歌是村落文化的集中表现,在此次比赛中,陕西伞头的表演让我体会到了古老艺术的魅力,但山西年轻伞头的表演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他们可以现场学用陕西秧歌曲调进行比赛,可谓艺高人胆大,从中可以看出山西选手的文化自信。伞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需要这样的年轻人,也需要创新。”
比赛结束后,主办方还举办了相关的培训活动,并建立了晋陕蒙优秀秧歌伞头艺术档案库,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让秧歌伞头能在晋陕蒙三地常演不衰。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年6月8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