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提高人民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在6月8日——第七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在国家图书馆新馆隆重开幕。今年系列展的内容包括“中国传拓技艺展”、“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展”两个专题展览。开幕式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马文辉司长主持,文化部王文章副部长、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周和平馆长在讲话中指出:传拓是用纸和墨及传拓工具将铸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印下来的一种方法,发明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承至今,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为便于文化传播和交流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献复制技术。本次展览的中国传拓技艺展讲述了传拓技艺的产生和发展,展示了东汉《熹平石经》、三国《正始石经》等实物与100余件唐、宋、元、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拓本,其中包括最早的儒家刻经《熹平石经》残石,宋拓本《神策军碑》、《干禄字书》、《李思训碑》、《隶韵》,元拓本《道德经》,明拓本《乐善堂法帖》,清拓本《兰亭图》,民国朱拓本《君车画像》等,均为传世国宝,洵足珍贵。而来自全国各地的当代传拓名家,进行传拓技艺现场演示,与展品相互辉映,全面演绎了传拓技艺的魅力。而本次的“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展”,依托国家图书馆馆藏“清代样式雷图档”、《永乐大典》、《营造法式》、各种《工程做法则例》、文源阁御碑、古旧地图照片等百余件重要典籍和文物,辅以清华规划院“再现遗产”工程的多项最新成果——圆明园30个景区的数字复原设计,在中国古代藏书建筑和诗书文化以及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大背景下,集中表现了我国在建筑相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大成果以及数字化保护的最新进展。
文化部部长王文章在讲话中指出: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遗余力。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国家图书馆作为一家文献文物收藏单位和社会公益机构,一直致力宣扬和展示传统文化。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中国传拓技艺展”及“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展”,就是国家图书馆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的两个专题展览。展览中,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技术手段下焕发出的活力,这对提升民众参与遗产保护的积极意识,突显现代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优势,从而促进全国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物文献的综合利用和文化遗产的修复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希望我们各方在未来通力合作,共同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尽责尽力,同时不吝发布成果,共享于人类。
此次展览包括文物典籍、数字复原成果和文物模型等。文物典籍包括国家图书馆藏珍贵善本古籍、碑帖精华、舆图、地方志、样式雷图档、历史照片等。数字复原成果包括数字圆明园30个景区的复原视频、图片、全景图,以及数字档案检索系统、互动游戏体验系统、增强显示展示系统等。文物有“熹平石经”等,文物模型有中国传统木结构模型如斗栱等。
展览还通过乌金拓、蝉翼拓、隔麻拓、全形拓、响搨、颖拓等各类拓本的展示以及传拓的材料、工具和程序、传拓用纸、用墨和扑子、擦子等传拓工具的实物展示全面反映传拓技艺。
展览期间,主办单位还将举办“中国传拓技艺联合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邀请专家就石刻及拓片的保护、传拓技艺、传拓种类及如何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进行研讨。此外,本馆研究馆员冀亚平、贾双喜,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郭玉海,还将于展览期间举办讲座,就金石传拓技法、甲骨传拓技法等相关问题结合现场演示进行讲解。
为使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如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讲解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方式和圆明园中的藏书建筑、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刘托所长讲解“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程、数字圆明园课题组讲解圆明园文源阁数字复原等。
此次“中国传拓技艺展”、“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展”,将在2012年6月8日至7月7日期间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文章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2012-6-5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