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故事大王”常维范的故事
  作者:龚保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8 | 点击数:5268
 


  “巍然屹立双哈达,奇山之下有我家。自幼闻得传奇多,只怨胸中才学寡。故土育我千般恩,我当立志展才华。光耀山乡须勤奋,胸藏蓝图报国家。”在日前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吉林故事大王”、“吉林鹰王”命名仪式上,被命名为“吉林故事大王”的常维范激情四溢地即兴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句,引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常维范是九台市莽卡满族乡三道村的一名普通农民。由于从小生长在哈达山下,又酷爱哈达山文化,所以他给自己取了个号――哈达居士。1974年,常维范高中毕业,没能进入大学的殿堂,令他十分遗憾。但他常常鼓励自己: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文凭有多高,重要的是看你有没有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豪情,有没有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的雄心壮志。

  常维范从小就喜欢看书,从书中学到了许多故事。他的父母、姑姑都是讲故事的能手,他从父母和姑姑那里也学到了许多故事。常维范不仅喜欢听故事,更喜欢将听来的故事再讲给更多的人听。1988年起,他开始试探着自己写故事。1992年,常维范的第一篇处女作《松花江畔哈达山》在北京《中国农民报》刊登,拿着从北京发来的汇款单,老常的心里激动极了!

  2003年,常维范从长春返回家乡,他的心愿就是为了更好地把家乡的山水风光人文地理用笔书写出来、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美丽。他充满激情地写下了一副对联:施谋略为家乡增色,展才华让山村更新。2004年,常维范参加了长春书城举办的“我与书的故事”征文,他的文章《恋书人生》还获了奖,这对老常是很大的鼓舞。

  常维范的家乡九台莽卡满族乡三道村是个典型的满族村落,满族人口达百分之七十七以上,哈达山就是用满语命名的山峰,长久以来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和精彩的故事。老常持之以恒地坚持收集整理蕴藏于民间的关于哈达山的传说和故事,并形成文字。他还于2005年组建了野百合乡村文学社,组织周围有写作能力的人共同创作、挖掘整理更多的民间故事。他2009年开始在《九台文艺周刊》发表故事作品,创作的《论哈达山文化与满族风情》也在《新九台报》上连载。野百合乡村文学社的其他成员也有多篇民间故事发表问世。2012年,常维范参加了吉林省第三届冬季农博会的展出,展示的主题就是民间故事和古村落文化。他的展示和演讲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这一切,都激励着老常笔耕不辍、常讲常新。

  此次被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吉林故事大王”,常维范更是激动万分。他表示,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搜集、整理、讲述更多更好的民间故事,宣传家乡、赞美家乡,在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上作出更大的努力。

 

  文章来源:中国吉林网 2012-05-15 15:03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盂县民歌最后的守望者
下一条: ·一位民间文化守望者的“面塑人生”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
·[曾榆净 梁莉莉]“看见”多重行动逻辑下的女性传承人·[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