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一部民族的心灵追寻史
——《亚鲁王》出版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作者:王小梅 张新雨 黎桂环 苏钰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26 | 点击数:7011
 

  抢救之路漫漫兮

  “谁曾想到与《诗经》前后时代差不太多的一部口头文学《亚鲁王》,居然活在田野里而且还没有进入我们的文学史呢。”中国民间文学的专家感叹。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高速推进的今天,随着传统生活的骤变、农耕聚落的瓦解和现代传播方式革命性的强力入侵,无形地依附于口头的文学比任何文化遗产都消失得快。怎么还会存在一部体量巨大的史诗》——自《格萨尔王传》、《伊玛堪》、《江格尔》和《黑暗传》等等搜集整理完成之后,冯骥才很难想象还有不曾知晓的一个民族的长篇英雄史诗会横空出世。

  麻山缺少文化人,会西部苗文的知识分子更是寥若晨星。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紫云自治县麻山地区十多万人口中,只有3名本科大学生。其中仅有《亚鲁王》的译者杨正江一人会西部苗文。不会苗文就没有记录苗语的工具。因此,这成为在各个村寨传唱的《亚鲁王》史诗,千百年来就只能囿于麻山地区口传而不为外界所知的原因之一。

  2009年春天,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过程中,亚鲁王开始进入文化人的视野并被外界广泛关注。

  三年来,在冯骥才的主持下,在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苗学会、紫云自治县和相关学者的呼吁下,中国民协把亚鲁王纳入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组织大量人力物力予以搜集、整理、翻译。

  “第一部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问世,但以后的工作量还很大,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省文化厅副厅长黎盛翔在发布活动上说,省文化厅将深入推进《亚鲁王》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与会专家粗略估计,大约能整理出3到4部《亚鲁王》。要更好地保存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培养人才和投入大量资金,深入山寨田间搜集、整理和记录,下苦功夫搜集亚鲁王的儿子辈、孙子辈的征战史。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紫云自治县都在探索和研究《亚鲁王》史诗抢救性的搜集、发掘、研究、传承等工作,这对《亚鲁王》今后的抢救性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

  专家视线——

  李屹(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

  《亚鲁王》是用心灵记录、用口头传唱的民族历史记忆经典作品,深度讲述了西部苗人的由来与波澜壮阔的迁徙场景,反映了古代苗族社会生活生产的画卷。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对《亚鲁王》紧急抢救、多方合作的行动,正是民间文化工作者自觉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尝试和创造性实践。保护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系统工程,《亚鲁王》的出版对于苗族文化遗产抢救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与学术价值,还有待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和文艺学等领域诸多学者继续挖掘和深入研究。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文化不能只做大做强还要做精做细

  《亚鲁王》史诗里那舒缓凝重的气质,铿锵的节奏,势大力成的气势,排比句所造成的肃穆庄严神圣的氛围,令人震撼。专家提出《亚鲁王》的出现要改写我们的多民族史,我同意这个观点,这对民族史、文化史、文学史等都是一件大事。像《亚鲁王》这样的口头的文学还能如此完好保存,是一个奇迹,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记录和抢救。

  文化不能只做大做强,文化一定要做精要做细。这个时代拿不出精品力作,不可能使这个时代的文化真正繁荣起来。民间文化也一样,如果《亚鲁王》是很粗糙的文本,我们仍然不能承认它的价值。所以,把文化做精做细是我们的任务。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守望者最好来自于这个民族的本身。外部人对这个文化最多是解释,解读,而民族自己的人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传承。

  刘锡诚(著名文化学者):为已有的世界史诗谱系增添新家族

  《亚鲁王》是苗族文学史上迄今发现的第一部英雄史诗,苗族文学史、乃至我国多民族文学史面临着改写。这样的一部英雄史诗不仅在是贵州麻山及周边地区第一次发现,而且即使在更为广阔的西部苗语方言区也是第一部。英雄史诗《亚鲁王》填补了民族文化的空白,史诗以漫长的生命史延续到今天,仍然以口传的形式在歌师中代代传递,200余个亚鲁王的苗族后裔的谱系及其迁徙征战的历史故事,仍然能栩栩如生地从歌师们的吟唱中飞流而出,给后代留下了一部“活态”的民族百科全书。《亚鲁王》的问世,为中国文化多元化增添了新的元素,为已有的世界史诗谱系增添了一个新的家族。

  朝戈金(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具有稀有样板的意义

  《亚鲁王》史诗演说是仪式化的,具有社会文化功能。将其看成苗族生死转换不可或缺的关注点,进一步说,在葬礼上演说,这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讲述事件,而是与这些民众的世界观、生活观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或缺的人生仪礼。与其他流传更广的史诗传统相比,《亚鲁王》的传播地域相对集中和狭小,边界比较清晰,我们可以说,《亚鲁王》是属于那种带有明显的地方性传统。相对于今天所知,大多数史诗都是民族的史诗而言,《亚鲁王》更具有稀有样板的意义。《亚鲁王》为研究古老的语言现象提供了宝贵的语言学资料。

  黎盛祥(省文化厅副厅长):贵州又一重要文化符号

  《亚鲁王》至今仍在贵州麻山苗族地区的3000多名歌师中传唱,这完整的叙述的重大史实,是一个民族的生存史、苦难史、心灵的追寻史。描绘了苗族的特有习俗,绵延千年民族习俗的神秘的历史画卷,展示了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途径,是一部研究古代苗族经济习俗的百科全书。《亚鲁王》发现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必将成为贵州又一重要的文化符号。

  余未人(著名文化学者):亟需全面的抢救传承

  在步入21世纪之初,文化曾经走到了一个让人惊心动魄的关口。“精英”和“流行”引领着文化潮流,传承数千年的民间文化正一点点被遗忘、被忽略、被蚕食。就在那样的语境下,贵州省最贫瘠的麻山深处,苗家东郎(歌师)们依旧在千年如一日地传承着古老的英雄史诗《亚鲁王》。

  《亚鲁王》在民间的流传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没有一个字的抄本。而当下的现实是,积淀厚重的“东郎”大多年过古稀,渐渐被边缘化。要更好地保存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入山寨田间的搜集,文字、音像的记录就显得特别重要。在麻山之外的苗族西部方言区,《亚鲁王》的传承链更加脆弱,濒临消亡。亟需组织人员普查。

  作者: 本报记者 王小梅 实习生 张新雨 黎桂环 苏钰涵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2012-02-24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招标公告
下一条: ·芬兰民俗学: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相关链接
·[张瑶]作为民间技术的巴代做法·[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刘海平]湘西苗族古歌的文本比较研究·[李若慧]礼俗生活实践中的“文化遗产”
·[方守永]《苗族古歌》的叙事艺术研究·[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冉小芳 左红卫 王耀萱 龚光平]乡村振兴视阈下剑河苗族剪纸的传承发展研究·[刘海平 李琳]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视域下的城步苗族庆鼓堂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
·[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胡琳]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的文化阐释
·[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何佩雯]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伦理
·[郑宇 胡梦蝶]云南苗族山岳文化变迁与生计方式演变·[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
·[石寿贵 石维刚]浅谈苗族的赶秋节文化·[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吴晓东]“苗族杨姓不吃心”故事的演变与习俗的起源 ·“中国史诗传统”展在阿拉木图开幕,涉及中国20多个民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