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在现代政治谱系里,日常生活绝不仅是鸡零狗碎”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主任吕绍理教授谈日常生活史研究
  作者:记者 田波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4-06 | 点击数:6845
 

  “从日常生活展开的历史学,其实就是对各种消失在历史时空的人与事的再现,
是一门研究人在时间中的学问。”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主任吕绍理教授
在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做了一场题为《日常生活史的探索》的讲座。
 

  历史学界转向对民众生活的关切

  对于日常生活史究竟有何种意义,学术界的评价极为不同,有些相对传统的历史学者认为所谓日常生活的历史,就是声色犬马或者支离破碎的历史,这些衣食住行的历史书写并无太多的学术意义,而另一种看法认为,历史学界从以往的重视政治史、经济史或者外交史的领域,向日常生活史的转型,意味着历史学界开始重视历史变迁中“底层的声音”,即民众的日常生活、民生经济、风俗文化、心灵感受等。吕绍理认为,日常生活史在华人学术界的出现,意味着对“没有面目的大众”(过去的史学)的生活与内心的关切,从精英的视角转向对庶人世界的关切。

  日常生活史重现消失的人与事

  吕绍理从日据时期的台湾历史谈起,认为台湾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基础是日本统治时期所做的一些风俗习惯调查,这为台湾史里的日常生活留下了丰富的史料。当时的日本殖民者在“治理性”视野下推动对台湾的“文明开化”,将日本人认可的一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移植台湾,而在台湾出生的一批日本人开始对台湾的文化产生好奇与想象,产生了民族志《民俗台湾》,对于节庆、娱乐等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作了详细的描绘。

  吕绍理认为,日常生活史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面对我们的日常经验,这些日常经验往往有三个来源,比如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与实践,或者通过听闻或阅读得来的日常经验。重现庶民的历史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普通人(没有文字记录或录音录像资料)的日常生活与日常经验呈现出来,而普通人的生活世界其实是构成历史的底色。吕绍理特别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感,他认为重复性、周而复始或者偶发事件会对个人的时间感受产生影响,日常生活史研究对于记忆与遗忘也有浓厚的兴趣,而如何去探寻一个无意识的生活,是日常生活史研究的难点。

  吕绍理指出,历史研究者是从日常生活的时间经验中理解社会,而非从社会理解日常生活,或者说我们是为了理解社会而探究日常生活。他说,研究日常生活史的意义是能够让我们获取从日常经验出发的生活乐趣、生活知识、学术研究、生命反思和历史体知,而从日常生活展开的历史学,其实就是对各种消失在历史时空的人与事的再现,因此是一门研究“人在时间中的学问”。

  日常生活与现代政治相关联存在

  吕绍理结合台湾日常生活中的喝水习惯,包括茶水的来源、杯具的变化等来呈现人们对安全和健康的诉求,描述人们对口感、味觉等的追求,指出日常生活史比较关注民众在社会变迁中的感受的变化。而日常生活在现代政治的谱系里,绝对不仅仅是一种鸡零狗碎的东西,而是与政治统治的合法性相关联的存在,统治者必须考虑民众的日常生活的感受来获取民意的支持。

  吕绍理说,台湾学者从流行音乐节奏的变化来看日常生活的变化,以前的流行音乐是慢节奏的,以前的流行歌手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演唱,而现在的流行音乐是快节奏的,歌词主要是用来陪衬舞蹈,歌手也必须满场跑来吸引观众。吕绍理结合台湾出版的林献堂、张丽俊、黄旺成等人的日记,认为可以从日记本的纸张、形式、格式、时间标志、空白、天气、节庆、收发信等看出,写日记成了一种格林尼治时间的自我训练,这种日记本里没有传统中国的节庆提示,而有日本的一些重大节日,因此日记成为一种日本人驯化台湾民众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抹掉,而将日本人的文化传统通过日记本的形式潜移默化地移植到台湾知识人的日常生活中。

  吕绍理提及自己对于时间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服兵役时期被长官训斥的历程,这段时间的灰色生活让他对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和个人感受产生浓烈的探索兴趣,并最终融合到他的日常生活研究之中,吕绍理认为做日常生活史研究,只有将学术生活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才可能真正严肃地探索历史中的时间感。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2-04-06 01:2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开讲
下一条: ·关注东北亚史诗传统与神话研究
   相关链接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
·[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