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重构节日的文化内涵
  作者:记者 李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3 | 点击数:6668
 

除吃粽子、赛龙舟外,斗百草也是端午节传统活动。图为清《群婴斗草图》。

4月29日,北京八达岭长城。

  我们变得越来越不知道如何过节了。当节日活动变身成一次身心俱疲的旅行、一次减压的睡眠、一次疯狂的消费购物时,毫无疑问,节日的文化气息已日趋稀薄了。

  五一小长假过后,有媒体刊发了一张北京八达岭长城挤满观光游客的照片,雄伟的长城因游客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更显“壮观”。

  据统计,为期三天的五一小长假,北京共接待旅游者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5.6%;旅游总收入17.96亿元,同比增长16.5%。

  出游,已成为五一甚至是清明、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最为热门的活动。出游、购物、聚餐本无可指摘,也自然是节庆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过于偏重于此并抽离了文化内涵的节日,跟每周都有双休假日又有何区别?

  打断庸常生活的线性链条

  节日因何而设?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勃认为,节日源自人类生活的必需,人类以这种切割时间的方式,来追求有节奏的生活。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时间看上去无始无终,而正因为有了节日,才打断了这种庸常生活的线性链条,有了节日和常日的区别。人们从跳出常规的生活中获得快乐与意义。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中华节日体系主体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现代节日,以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为代表;一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

  现代节日以纪念性为主,传统节日则植根于千年的农耕文明,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唐代有句话“以天气推移,因人事标记”,大致总结了我们传统节日的来历和特色。

  “节日尤其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短则数百年、长则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在时间的推移中,节日内容不断丰富,也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功能。”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萧放说,“首先体现在物质层面,节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过节要焕然一新,穿新衣用新品,还要有美酒佳肴、符合时令特征的食物,譬如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其次在社会层面,节日是一个走亲访友、互赠礼品的好时节。由于平时忙于生产,疏于联系的人际关系在这个时间段里得到确认、维护和更新。”

  节日更重要的功能体现在精神层面上。譬如,吃年夜饭前我们要祭祖,要给家里逝去的老人摆一双碗筷。因为这一天,普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要团聚。我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表达我们的亲情、我们的伦理道德。

  萧放说:“传统节日有很多活动与祭祀有关,体现我们民族独特的祖先崇拜。这是一种跟神灵沟通、与历史对接的方式。每过一段时间有一个这样的时间节点,人们能停下匆匆前行的脚步,去感恩祖先、回顾历史、思考人生。在那种氛围中,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祖先的责任感会油然而生。”

  节日渐趋肤浅与商业化

  人们常用“像过节一样”形容美好日子,但时至今日,我们的日子“天天像过节”一样时,我们却懊恼地发现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了。

  2008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但对多数人来说,只是多了一个公休日。节日的文化背景越来越鲜为人知,赛龙舟、吃粽子、登高赏月等等这些有仪式感的活动也被购物、唱KTV等所替代,节日渐趋肤浅化、商业化。

  究其原因,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李汉秋说:“一方面,我们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当我们告别农耕社会奔赴工业社会之后,传统节日在工业大生产时代功能开始式微。另一方面,上世纪的一百年,我们一直在抛弃自己的文化,割裂我们的传统。此时商业经济又甚嚣尘上,商家的精明造势加上年轻一代的盲目追随,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渐行渐远。”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2年05月11日 09:0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保护·传承·弘扬: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在台举行
下一条: ·萧放:地方节庆泛滥 百姓没积极性不受益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
·[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