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吃粽子、赛龙舟外,斗百草也是端午节传统活动。图为清《群婴斗草图》。
4月29日,北京八达岭长城。
我们变得越来越不知道如何过节了。当节日活动变身成一次身心俱疲的旅行、一次减压的睡眠、一次疯狂的消费购物时,毫无疑问,节日的文化气息已日趋稀薄了。
五一小长假过后,有媒体刊发了一张北京八达岭长城挤满观光游客的照片,雄伟的长城因游客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更显“壮观”。
据统计,为期三天的五一小长假,北京共接待旅游者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5.6%;旅游总收入17.96亿元,同比增长16.5%。
出游,已成为五一甚至是清明、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最为热门的活动。出游、购物、聚餐本无可指摘,也自然是节庆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过于偏重于此并抽离了文化内涵的节日,跟每周都有双休假日又有何区别?
打断庸常生活的线性链条
节日因何而设?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勃认为,节日源自人类生活的必需,人类以这种切割时间的方式,来追求有节奏的生活。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时间看上去无始无终,而正因为有了节日,才打断了这种庸常生活的线性链条,有了节日和常日的区别。人们从跳出常规的生活中获得快乐与意义。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中华节日体系主体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现代节日,以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为代表;一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
现代节日以纪念性为主,传统节日则植根于千年的农耕文明,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唐代有句话“以天气推移,因人事标记”,大致总结了我们传统节日的来历和特色。
“节日尤其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短则数百年、长则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在时间的推移中,节日内容不断丰富,也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功能。”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萧放说,“首先体现在物质层面,节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过节要焕然一新,穿新衣用新品,还要有美酒佳肴、符合时令特征的食物,譬如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其次在社会层面,节日是一个走亲访友、互赠礼品的好时节。由于平时忙于生产,疏于联系的人际关系在这个时间段里得到确认、维护和更新。”
节日更重要的功能体现在精神层面上。譬如,吃年夜饭前我们要祭祖,要给家里逝去的老人摆一双碗筷。因为这一天,普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要团聚。我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表达我们的亲情、我们的伦理道德。
萧放说:“传统节日有很多活动与祭祀有关,体现我们民族独特的祖先崇拜。这是一种跟神灵沟通、与历史对接的方式。每过一段时间有一个这样的时间节点,人们能停下匆匆前行的脚步,去感恩祖先、回顾历史、思考人生。在那种氛围中,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祖先的责任感会油然而生。”
节日渐趋肤浅与商业化
人们常用“像过节一样”形容美好日子,但时至今日,我们的日子“天天像过节”一样时,我们却懊恼地发现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了。
2008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但对多数人来说,只是多了一个公休日。节日的文化背景越来越鲜为人知,赛龙舟、吃粽子、登高赏月等等这些有仪式感的活动也被购物、唱KTV等所替代,节日渐趋肤浅化、商业化。
究其原因,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李汉秋说:“一方面,我们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当我们告别农耕社会奔赴工业社会之后,传统节日在工业大生产时代功能开始式微。另一方面,上世纪的一百年,我们一直在抛弃自己的文化,割裂我们的传统。此时商业经济又甚嚣尘上,商家的精明造势加上年轻一代的盲目追随,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渐行渐远。”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2年05月11日 09:02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