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学家罗哲文14日去世。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回忆说,罗哲文晚年积极推动蜀道的申遗和保护工作。生活中的罗哲文非常简朴,从来都是穿一身中山装。饮食也简单,有时候好喝点酒,喜欢吃花生米。
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于14日晚去世,享年88岁。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了正在外地出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他表示自己是今天一清早得到这个消息的。
专家高度评价罗哲文:“长城第一人”不过分
张廷皓表示,罗哲文在古建筑保护和管理、新的遗产类型确认和保护管理、对年轻人的培养等几方面贡献非常大。可以说,他是中国很少有的“活到老、工作到老”的杰出学者。
罗哲文生前多年一直为长城奔走,曾每天骑着小毛驴上八达岭勘察,反复斟酌后拟定长城维修规划图。1985年,侯仁之、郑孝燮、阳含熙和罗哲文在全国政协提案,参加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申报工作,使长城成为了被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因为上述种种贡献,他被人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
张廷皓认为,“万里长城第一人”这种提法对罗哲文来说并不过分。他表示,自己正在参加《长城保护条例》在各地落实、贯彻情况的考察。这也和罗老生前的主张有密切关系。“我们特别想用这次参加考察的实际行动,来悼念文化遗产保护的先驱者”他说。
目前举国关注的“大运河申遗”,最早也是罗哲文和一些老政协委员倡议的。张廷皓表示,罗哲文曾有一个很大的心结——大运河因为种种原因,1961年时没有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后来他一直积极推动这件事,大运河也终于进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名单。
张廷皓介绍说,罗哲文是中国进入世界文化遗产体系的创始人和推动者。他当年提出中国应该参加世界遗产公约,把中国的文化遗产和文物纳入世界遗产保护体系当中。这个建议被采纳后,中国很快加入了世界遗产公约,并且在1987年第一批就有6项进入世遗名单,后来越来越多。
晚年推动蜀道申遗及保护工作
晚年的罗哲文依然坚持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了考察汉长城等古代遗址,他还曾以年近八旬的高龄,穿越了被称为 “死亡之海”的罗布泊。
张廷皓也表示,罗哲文近几年积极推动蜀道的申遗和保护工作。一直到去年,还亲自到蜀道去考察,参加各种会议,推动蜀道保护和申遗。晚年的罗哲文还积极推动一些新的文化遗产类型的保护,包括20世纪的遗产以及一些工业遗产等。
“他人虽然年纪很大了,但是在对事业追求和创新上始终没有停步,感人至深。”张廷皓说。
张廷皓还透露,罗哲文一生不知道拍过多少文物、古建筑、遗址遗存的照片。自己和他交换过意见,希望他的助手能把这些照片整理出来。此外,他还有很多论著没来得及整理。
生活中罗哲文:从来一身中山装 爱喝点酒吃花生米
谈到生活中的罗哲文,张廷皓用“极其简单”来形容。他表示,罗哲文生活中非常简朴,从来就是穿一身中山装。春、秋两季,就是穿个摄影马甲。所用的相机也不是最好的。
他的家里都是书,就像书山、书海一样,甚至让人没地方下脚。即便如此,罗哲文也从不提“换个大房子”之类的要求。
罗哲文有时候好喝点酒,最喜欢吃花生米,都是简简单单的。
文章来源: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