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广州5月5日电 (廖丽丽)“41年来,《汉声》只做一件事:记录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台湾著名文化学者黄永松5日在广州方所书店讲述了其主持出版的《汉声》杂志创刊以来的甜与苦。
《汉声》杂志是台湾报道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一系列主题书,自1971年创办至今,一直采用田野实际调查兼图片、摄影并陈的手法,从台湾到大陆,黄永松带领团队几乎走过每个有着活态民间文化的地方,记录下中国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1970年,《汉声》创办人吴美云刚从美国留学回到台湾,准备办一份向外国介绍中国的报纸。到处寻找美术编辑的吴美云辗转联系上黄永松,黄永松建议改办杂志,将内容定位在传统文化,两人一拍即合。1971年,一份被叫做《Echo(回声)》(英文版)的杂志诞生了,介绍了台湾的妈祖祭祀与京剧渊源。
黄永松回忆说,《汉声》创刊之初一度举步维艰,资金紧缺,甚至曾经因为付不起印刷费,而被印刷厂威胁要把稿子锁起来,“虽然我们都勒紧裤腰带生活,也没有薪水,但是我们乐在其中,民间传统文化有无尽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
1978年,《Echo》中文版创刊,名为《汉声》,取“大汉天声”之意。“祖国大陆有丰富的民间技艺,两岸通道开启后,我马上去了广东、福建这些地方做民俗调查,以后每年都来几趟大陆。”黄永松在四十多年里走南闯北,为福建土楼、北方剪纸艺术、18世纪的风筝谱等各地重要文化遗产,留下完整记录。
在台湾桃园抢救被推土机砍掉左肩的古迹园区;在浙江山区寻找失传已久的唐代夹缬蓝印花布;盘坐炕上,看窑洞里的大娘剪纸……黄永松说,自己已经70岁了,在《汉声》的陪伴下,他的“文化大梦”一梦就是四十余年,他还将继续做下去。(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2年05月05日 22:15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