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安娜 张安安]贵州苗绣的申遗发展之路:申遗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作者:安娜 张安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03 | 点击数:4209
 

  “小娃个个认识书本,却认不得我们的绣样了。”60岁的杨秀珍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她从八岁起便开始开始学习刺绣。谈起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苗绣的境遇,杨秀珍用“焦心”两个字形容。

  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杨晓辉近日告诉记者,人们对苗绣失传的担忧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全球化进程伴随而来的城市化开始席卷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久居乡村的苗族青年男女开始外出务工淘金,整日绣花玩耍的苗家小女孩也开始把重心转向书本和功课。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和趣味的不断变化,苗族青年人中穿着本民族服装的人也越来越少,苗绣艺人的数量就日渐减少。

  贵州省有430万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8.1%。据不完全统计,仅贵州就有160多种苗族服饰,苗绣的形式也十分丰富。“以最先被世界认知的贵州台江苗绣为例,绣制一件苗族盛装,就算绣得很粗糙也要1到2年,如果绣仔细一点3到5年是少不了的。”贵州省苗学会副会长杨德培告诉记者,正是因此,年轻人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经济利益而坐不住,一段时间里,关于苗绣失传的担忧开始在苗家人的心头弥漫。

  “苗绣的传统工艺就过去而言,整体水平确实略有下降,不过应该说在经历了一段波谷后,对苗绣的传承现在正处在一个上升期。”杨晓辉说。2006年,苗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在政府层面,不仅确定了多名苗绣非遗传承人,对他们进行政策方面的扶持,而且截至2011年,贵州省已有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项目进驻中、小学,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课堂上增加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程。

  贵州省文化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贵州省内目前有6名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传承人的最主要作用就是通过传承人在当地传授苗绣技艺。”除此之外,传承人还肩负着参加政府公益性活动、文化交流,对外宣传贵州苗绣的任务。这对于贵州苗绣的传承和保护都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目前,贵州苗族服饰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杨德培认为,苗族的文化背景使得苗族女性可以天马行空地创造出任意绣样,这种完全无束缚的艺术创作,不仅是苗族服饰“申遗”的法宝,也是苗绣在其他地方只能被复制不能被创新的主因。“苗族文化没有消亡,苗绣就不会消亡。”

  “最关键的是市场的带动作用,也将很好地促进苗绣的传承与发展。”杨培德告诉记者,正因为机械化生产的苗绣泛滥,才显得手工的苗绣尤为珍贵。目前在黔东南地区,已经有很多的苗绣手工小作坊,杨秀珍也在谋求办一个自己的绣场,除了自己绣外,还传授苗绣的技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贵州苗学会会员曾丽提到,由于传统苗绣的艺术性、珍贵性、稀有性,苗绣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有些达到收藏级的绣片价值上万元人民币,一件上好的台江施洞破线绣衣的价格已经超过10万元。且这些年苗绣的收藏价格一涨再涨。

  “当苗绣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传统的体现,更是一条获取经济利益的途径时,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留在家里刺绣而不是外出务工。”杨培德说。(完)

2012年05月02日 14: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章来源:中新网

上一条: ·中国倡导“绿色葬礼” 南北民间观念差别大
下一条: ·友人追忆罗哲文:晚年推动蜀道申遗 生活极其简单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申遗与履约: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进程看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刚刚申遗成功的“送王船”,是一种怎样的民俗?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环境可持续性——以“藏医药浴法”申遗实践为主线·[谢中元]非遗传承主体存续的文化社会基础
·我国3项自然遗产地进入申遗预备名单·申遗成功是保护发展新起点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藏医药浴法”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朝韩申遗合并,传统摔跤希日木列入非遗名录·[乌丙安 胡玉福]“俗信”概念的确立与“妈祖信俗”申遗
·[刘婷]“后申遗”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一周年之大事回顾
·[官茹瑶]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价值与意义·世界遗产委员会克拉科夫会议诞生21项新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年度会议在克拉科夫开幕·专家学者齐聚杭州共探“社区参与”实现非遗“活化”
·把握契机 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我们重新理解传统文化的契机
·三门祭冬,少长咸集聚亲情·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千年智慧照耀现代生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