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从事20世纪文学研究、民俗学研究、文化研究的学者,对钟敬文这个名字不会陌生;凡是上个世纪50年代起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没有一个不知道钟敬文先生的。由98岁老人钟敬文先生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化探索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新近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全部出版。
《丛书》共四册:《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钟敬文著)、《口承故事论》(许钰著)、《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赵世瑜著)、《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杨利慧著)。后三本书的作者都是钟老不同时期的学生。
许钰是钟老50年代的学生,同时也是钟老的老同事和老同行。《口录故事论》分体载论、流传演变论、讲述论、采录论、研究史论等,辑录了著者60年代到90年代的论文。就著者及其论著,在《口承故事论·序》中,钟老有如下的评说:“当前,我们的口承故事学,不但在研究观点上是多元的,在研究成果上也多姿多彩,有的还成为灿烂的奇花。许钰教授,性格沉静,是个笃学之士。他研攻口承故事学,精神既贯注,用力尤勤勉。他不苟且执笔,或随便发表意见。一篇论文的出世,往往酝酿多年,虽然十年来发表的著作不算多,却是认真、严谨之作。在学术上,他不是哗众取宠的人,因此,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是,有眼力的同行或认真向学的同学,大都承认他是个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和老师。他现在因我和同仁们的敦劝,把自己过去多年所写的学术文章,编辑成这个集子问世。这个集子的出现,既使许钰教授实现了一个多年怀抱着的心愿,也是我们民俗学界一个难得的佳音,是使许多同行学者得到一份精神滋补品的好机会。”
赵世瑜是钟老90年代的博士生。《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民俗学思想史论(1919—1937)》就是赵世瑜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之上完成的。该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论述中国现代民俗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学术渊源;中编重点探讨时代与民俗学及民俗学代表人物之间的关系;下编则对民俗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分章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时期中国民俗学的成绩与不足作出评价。因此,该书既是关于中国现代民俗学早期发展的历史研究,但又不完全是对中国现代民俗学兴起之后的一切有关人和事的叙述史,而主要是思想史、问题史。这样的角度和视野就使读者能常在书中看到作者哲理性的思辨和精辟的分析。如在比较周作人和顾颉刚时,书中写道:“他的思想变化主要是自异域而本土,顾颉刚的变化则是自本土而本土,从而使前者就有可能带着外国的眼镜看待中国文化,甄别褒贬,对中国文化是一种横向审视;而后者的土壤就是中国的土壤,对中国文化的审视是纵向的,是从下层看上层的,这就有可能造成他们认识的深刻程度不同。”同时,他对长期以来被民俗学界有所忽视甚或遗忘的江绍原、黄石、张清水等人也作了新的评价。
杨利慧的《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在其大量实施考察材料的基础之上作出了女娲信仰地可能起源于北方,而非南方的论断。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在中国民俗学界,她首次把自己的实地考察日记作为该书的下编编入书中,让读者在获知新的学术成果的同时,又能一睹一位年轻女民俗学者的学术研究历程中丰富的内心世界,并随之一同感受田野作业中的酸甜苦辣。
钟老自己的《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是钟老第一本专门收录他讲演稿的集子。其中,解放前的仅收录一篇,其余皆是解放后的讲演记录,最近一篇是1997年7月给民间祭祀与表演仪式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演稿。钟老的旧友黄药眠先生在80年代就曾说过钟老的讲演词比他所写的许多文章显得更有才气。确实,透过这本讲演集,即使无暇无缘亲身聆听、亲眼目睹钟先生的演讲,也可领会到钟老那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妙趣横生的讲演风彩。阅读这本讲演集,在经历一个民俗学的研究历程,经历钟老的思想过程的同时,你可以时刻发现钟老新的思想火花的迸发,发现他对时弊的适时针砭,发现他灵机一动的精辟论点,对于深刻领会把握钟老的学术成果、学术思想是大有裨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