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专家:重塑牛郎织女传说 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陈勤建 陈连山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20 | 点击数:27654
 

    姚玉光(山西师范大学教授):牛郎织女传说的当代传承

    2006年12月,山西省和顺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今年又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牛郎织女爱情文化园景区、天河山生态观光景区、天然石林景观区和农家乐旅游度假村四大景区的建设正在加紧进行。这对于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建设山西文化强省,带动和顺乃至晋中、山西的经济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

    牛郎织女传说具有相当深厚的民族文化根柢。牛实际上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部落——黄帝部落的旗帜、图腾。养蚕、纺织的发明者嫘祖是黄帝的妻子,她来自于炎帝部落,这种炎黄联姻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成分。在中国历史上,氏族婚姻阶段的炎黄联姻,不仅是政治和军事同盟,更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的融合与交流。

    牛郎织女传说中的牛郎是一个典型的自耕农,农业生产是他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他性格诚实、稳重、憨厚,甚至有几分愚讷,丝毫不沾染商人的机灵、浪漫和多变;织女漂亮、贤惠、能干,更多几分灵巧,丝毫不携带歌伎的妖冶、奢侈和淫荡。牛郎织女的结合,是最符合自耕农理想的天造地设的爱情和婚姻。

    在牛郎织女传说中还贯穿了一种专一爱情的理念。牛郎织女一旦结合,便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生活的贫困、兄长的嫉妒、王母的拆分,任何阻力都无法动摇他们相爱的决心,都无法影响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可以说,他们的爱情真正做到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种爱情婚姻的形态,体现的正是自耕农的婚恋理念。

    两千年的流传中,牛郎织女传说融入了不同时期的人们的观念意识,但总的来说都是农耕文化背景下的观念意识。今天,在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牛郎织女传说中追求爱情、讲求和谐、主张公平的基本理念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不会过时,因为爱情和婚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种理念的传承需要的是我们的创造和智慧,需要我们随着时代的步伐,给牛郎织女传说注入符合广大人民意愿的、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新的文化内涵,并由此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一,把申请文化遗产与全民参与结合起来。七夕在信息社会中要想跻身强势节庆之林,需要国家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因为它具有号召力;更需要全民的参与,因为它是节庆之所以成为节庆的根本。全民参与包括社会各个阶层,从平民百姓到各级领导都认可并参与到七夕节庆之中来,七夕就真正地成为强势节庆了。

    第二,要对七夕进行准确定位。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内涵,是在两千年的传承中逐渐积淀的,是当代人对过去历史的一种追述、一种理解、一种解释。今天,如果我们把七夕搞成一个大杂烩,对七夕的当代传承也就失败了一半。一个节日,要想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必须找到自己区别于其他节日的内涵,也就是为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我认为,定位为情缘节比较适当。一是情缘包括了爱情和婚姻两个方面,可以把从情窦初开到八旬老伴的人全都囊括进来;二是中国人非常讲究缘分,千年修得同船渡,缘分在爱情和婚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与西方的情人节区别开来,又比它的内涵大得多,具有战略优势。

    第三,要开展高瞻远瞩又精心细致的活动设计。信物设计、饮食设计、活动设计等等,都要充分考虑民族特色和年龄特点,考虑到不同身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的人群的心理和能力。在景区建设的进行中,应该首先建立具有山西特色的网站,设计好网站的板块构成和基本内容,确实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山西的牛郎织女传说步入宣传、发展的快车道。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文联网:2008-08-1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学术原创 路在何方
下一条: ·[廖明君 朝戈金]口传史诗的误读
   相关链接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全国第四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召开
·[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刘水]国家级非遗项目“牛郎织女传说”保护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汪保忠]河南伏牛山牛郎织女传说圈研究·[柳倩月]《纬书集成》中所见牵牛、织女星的神话要素分析
·[郭俊红]地方文化视域中的牛郎织女传说研究述评·[屈永仙]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
·[高有鹏]从大地到天空——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主题·神话有何用?从神话中探索人类文明起源
·[郭俊红]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全国第三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陈泳超:在全国第三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全国第三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沂源举行·朝戈金:重视我们的口头传承
·[李玲 张寿玉]非遗背景下民间传说的保护与传承·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换届会议在山东省沂源县召开
·[侯仰军]文化选择下的牛郎织女传说·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
·[吕微]母题:他者的言说方式·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在哪?专家称不能用真假判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