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李延超 饶远]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延超 饶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01 | 点击数:22755
 
3.4.2 火文化与彝族传统体育
彝族人对火怀有莫大的亲切。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说:“天上坠下一个火球,火球落到地面后,燃起熊熊大火。待火熄灭后,升起三股雾,下了三场雪,雪源经过风吹雨打后形成了各种动植物和人。”正谓“为了创造人类燃,为了诞生祖先烧”。从中可以看出,彝族是把火作为世界的本原的,是彝族人的“道”。而动植物和人都是由火衍生出来的。
3.4.2.1 高寒山区民族体育对火的依存
先秦古籍《山海经·海外北经》载:“有青兽焉,壮如虎,名曰罗罗。”体质人类学告诉我们,这是彝族先人在经过生存环境的顽强斗争和自然淘汰的结果,也是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的结果。在这个交换过程中,火充当了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中说:“人们有了火,会把生的肉烤成熟的吃。”另一史诗《查姆》也说:“用火来御寒,用火来烧东西,……生吃生果有生味,熟吃熟果味道美。”可以说,火具有的炊爨、取暖、照明等功能迅速提升了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尤其是对彝族身体素质的塑造,为彝族体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平台。与云南傣族等其他民族相比,彝族人肩宽、膊大、腰圆,尤以绝对力量和肌肉的爆发力突出见长。
3.4.2.2 游牧、刀耕火种对彝族体育特质的历练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罗罗,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数千里的游牧跋涉,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方位的确定,尤其是在夜晚。而火这一“夜间的太阳”往往充当了指路的明灯,引导着人们奋勇向前。长时间的游牧迁徙,练就了彝族极度的行走耐力和激烈的冲刺能力。咸丰《邓川州志》卷十六载,彝族男子“蹑险如平地”;脍炙人口的“云南十八怪”中也流传着“老太太上山比猴快”。撵山、奔跑和攀岩等彝家人喜爱的体育活动,都折射出了“各类文化景观都镌刻着各地生产生活印记”的真理。彝族摔跤也是在长期的抓、驯牲畜时,推、拉、扑、抱、摔、掼等动作的模仿与实战中日积月累形成的。
说到彝族的生产方式,就不能不提到山地民族的刀耕火种,光绪《丽江府志稿》卷一载;“罗罗:散处荒山,刀耕火种……诸夷鲜与往来。”简易的生产方式滋育着体育的萌芽,彝族人乐于参与的“三步乐”就是模拟如何在荒山上刀耕火种、勇于拼搏的身体动作形成的。据实地考证,过去,彝族百姓按土司头人之规定,先种完土司头人之庄稼,方能种自己的。为抢节令,大家不得不在火炭尚未完全熄灭,土地尚在发烫时忙着播种。人们没鞋穿,脚烫得难受,只好走三步就把脚抬起来跺两下。农忙过后,回忆起火地上播种情景,模仿当时动作跳跃三步,然后在原地跺两下脚,便形成“三步跳”,后来又配上清脆的竹笛和雄浑的三弦,便形成今日之“三步乐”。
3.4.2.3 推崇“火文化”的社会制度对民族体育的洗礼
彝族体育也是在彝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由血性与威猛的观念铸塑而成的。彝族的历史是一部饱尝民族争战疾苦,充满刀光剑影的血泪史。解放前,凉山彝族为奴隶制经济,其他彝族聚居区均为封建地主经济。无论是奴隶制还是封建制,彝族人民都遭受了极其残酷的压榨和剥削,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仅以方国瑜先生的《彝族史稿》所载二史例佐证。《天启滇志·沿革大事考》天启三年载,彝族“罗平之乱也,由有司横征无度,岁额之外,溢千三百余金,而歇户诸色,横索尤甚,民不堪命,乱所从来矣”[4]。《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五又载:“杨荣为云南税监,肆行威虐,百姓恨荣入骨,焚荣第,杀之。”[4]血与火洗礼后的彝族人民在民族性格中拥有了更多的血性和勇猛,凸现于武术等民族体育中就是崇刚尚强、粗犷强悍,尤其注重锻炼格斗和技击的本领。
3.4.2.4 “火文化”的民族心理结构对体育的铸塑
火是世界的本原,人与动植物是火的衍生。彝族的这种思维方式进一步认为,人的心灵与世界万物同处一源、合为一体,并且,人的行为可以与某种神秘力量和宇宙秩序相互感应,人甚至可以从各种神物方面获得能量从而实现对自然的征服。这种遵循“互渗”规则的原始思维方式,明显带有“火文化”的价值取向,成为彝族传统体育活动形成、发展的原动力。彝族在举行摔跤会之前要先请毕摩选定日子,在摔跤会当天要举行祭“火神”仪式,通过祭火神实现人神沟通从而达到祈福免灾的目的。过“虎节”模拟老虎跳舞,开始要鸣火炮,并有虎神送药(火灰),在舞蹈的过程中香火一直燃烧不断。彝族人把一年的开头作为最大的“祭火”日期,火把节的祭火、耍火早已走出平时的火塘歌舞(“跳锅庄”)的局限,火把狂欢使作为民族文化核心的民族意识得到形象化、个性化的表达,也使得火这一文化符号成为彝族人民“心中的太阳”。
3.4.3 水文化、火文化对民族体育形成因素的影响作用
傣族传统体育具有的柔美、细腻、含蓄、传情、祥和、修身养性等文化特质,彝族体育具有勇猛、顽强、强悍、武勇、善斗等文化特质,是各自文化圈内独特自然环境因素与人文环境因素复合的结果。在影响傣族、彝族体育文化特质形成、发展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中,“水文化”和“火文化”分别起核心主导作用。其对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中各种相关因素的选择、整合与统领,成为影响民族体育发生、发展的轴心系统,直接决定了民族体育的发展模式与运行轨迹(图5、图6)。
 
图5 水文化轴心系统图
 
图6 火文化轴心系统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岳春]湄公河次区域泰国山地民族舞蹈文化研究
下一条: ·[唐启翠]歌谣与族群记忆
   相关链接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
·[李翠含 吕韶钧]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蕴涵·[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
·[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
·[霍志刚]建构与融合:遗产旅游语境下泼水节神话资源转化的路径研究·[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何庆华]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 ·[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张岩松]非遗保护背景下红原藏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传承与发展
·[王蔚]浅议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母题特征·[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