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邹渊]习惯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
  作者:邹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07 | 点击数:21889
 
④在守法方面
习惯法是靠具体的潜移默化的传统的力量和特有方式代代相传的。良性习惯法,对于自觉维持法制的作用是巨大的,是普法中不应忽视的一环。由少数民族习惯法形成的习惯法文化,蕴藏着许多朴素的积极的思想,如平等观念,崇尚勇敢、勤劳、自由的观念,民族自治观念,集体主义意识,团结友爱互助观念,尊重传统和敬老的观念等。都对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有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
⑤对法学理论研究的意义
习惯法的研究,对于法的起源,对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对于建立中国的民族法学都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习惯法为现代法学的研究传递远古至今的信息,提供生动、独特的研究资料。应该纠正以往只重视汉族中央法制研究,只强调学习外来法制经验,轻视习惯法,轻视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法制文化的偏颇。
但是不可否认,少数民族习惯法中也含非良性因素,有落后的一面。一是有的与现行制定法有冲突。二是习惯法中夹有神判等某些不科学的内容。三是习惯法中有些陋规不利于生产和生态保护。因此,对不良习惯法要倡导改变,坚持国家法制统一的原则,维护制定法的权威和尊严。但是,这种改变要在充分协商、耐心教育的前提下,依靠本民族的先进人物和志士仁人,由他们率领本民族的群众自觉自愿地进行。废旧立新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注释:
(1)(15)杨怀英、黄名述、程正宗著《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法律制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62页、11页、3页。
(2)《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78页。
(3)(16)(17)范荣贵著《少数民族习惯法》,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17页、23页、24页。
(4)《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87页。
(5)沈宗灵主编《法学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56页。
(6)秋浦著《鄂伦春社会的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202页。
(7)冉继周、罗之基著《西盟佤族社会形态》,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99页。
(8)(英)E·S哈特兰德著《原始法》,伦敦1924年版,第5页。转引自(美)霍贝尔著《原始人的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18页。
(9)(美)霍贝尔著《原始人的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18页。
(10)周勇著《习惯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历史地位》,载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第4期。
(11)田成有著《中国农村习惯法初探》,载于《民俗研究》1994年第4期。
(12)高其才著《论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载于《中国法学》1996年第1期。
(13)(法)亨利·莱维·布津尔著《法律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2页、25页。
(14)武树臣著《中国的“混合法”——兼及中国法系在世界的地位》,载于《政治与法律》1993年第2期。
(18)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69页。
(19)(英)彼得·斯坦约翰·霍德著《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47页。
(20)周长龄、李名著《恩格斯关于法律起源问题的经典论述新探》,载于《中国法学》1993年第4期。
(21)(23)(法)勒内·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出版,10页,260—261页。
(22)(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73页。
(24)马慧勤等编《民族知识手册》,民族出版社1988年出版,434页。
(25)(26)苏力著《变法、法治建设及其本土资源》,载于《中外法学》1995年第1期。
(27)1979年制定的老刑法典第80条,1997年制定的新刑法典第90条均有关于制定变通或补充规定的相同的内容。
(28)(29)肖扬著《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出版,262页、270页。及赵秉志著《论少数民族公民的刑事责任问题》,载于《中国法学》1988年第5期。
 
作者简介:邹渊,男,贵州民族学院法律系教授。
(本文原载《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04期,第84~93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马亚萍 王琳]改革开放以来撒拉族研究概述(1978—2001年)
下一条: ·[贾晞儒]试论青海民族语地名之研究
   相关链接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
·[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
·[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普泽南]1950年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放映述略
·[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
·[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李子贤神话研究评述
·[张小军]鬼与灵:西南少数民族族群的“鬼”观念与传统帝国政治·[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
·[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0)》 征稿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