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祝鹏程]表演视角下的郭德纲相声:个案研究与理论反思
  作者:祝鹏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5-31 | 点击数:27114
 

  A部分出自临场发挥。由于之前的《扒马褂》情境性较强,与观众的互动并不强,因而,郭一上来就以敏感的“电台不让播”来重建互动,吸引观众注意,还以重复强化效果。A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它将观众从前段的情境引到下文火爆的表演中,弥补了前段相对封闭的弱点,拉近了观演距离。同时用郭氏特色的套语“说点不让播的”,来强调表演的敏感性,吊足了观众胃口,标定了新的表演的开始。A⑵从开场的《揭瓦》说起,通过强调“三四十年代就有”来求助传统,凸显这一段子的合法性,接着陈述落差较大的事实,还特意强调了“监听”二字,强化了媒体控制严密的形象,通过古今对比,用“五十年精神文明建设都毁在这段子上了”的夸张表达,讽刺了官办媒体的僵化,昭示了自身“很为难”的生存的现状,进而强化了德云社是体制外的受害者的形象。并为接下来的高潮做好了情绪的铺陈。

  B部分是表演的高潮,由8组平行关系组成。每组平行关系都是一组优劣错位的对立:每组前半句都将一种崇高的职业拉下神坛,后半句将卑下的职业捧上九天。通过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解读,郭发掘并渲染了医生、教授、导演等强势群体在当代社会中的种种劣迹,同时又美化了流氓、小偷、妓女等底层群体。在多次对举中,完成了贯口式的炫技,增强了表演的戏剧冲突,同时也撩拨起了观众情绪上的快感。在表演中,每组开头“你看那XX”后恰到好处的停顿,又引起了观众的期待。通过对两者形象与品格上的置换,整个段子营造出荒诞可笑的搭配效果,为观众带来了崇高与卑下倒置的狂欢快意。同时串联起医生收红包,娱乐圈潜规则、警察打人等屡见不鲜的社会现象。借助错位式的调侃,揭示出职业道德沦丧、社会阶层差距日益扩大等问题,强化了主流与非主流,强势与弱势之间的二元对立。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首先,整段表演是在观演互动中完成的。观众在推进表演中起着重要作用,观众的每一次笑声与掌声都推动了表演的进程,影响了表演的节奏;演员需要在表演中积极引导观众的情绪与趣味,必须顺着观众的喜好进行发挥。其次,演员个人的创造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表演中,郭使用了暗示、模仿等多种表演框架,巧妙结构起整个返场。最后,虽然表演的是新段子,但它也求诸传统:B组的平行关系由传统的贯口构成,而优劣错位的对比也与《珍珠翡翠白玉汤》等老段子常用的“高贵者最愚蠢,贫贱者最聪明”的对立模式一脉相承,只是在再语境化后,郭又加入了时事与笑料。

  在德云社的表演场景中,随机应变的新生性、掌控现场主动的能力、丰富的肢体动作、逾越纪律的快感给观众一种反主流,反权威,秩序颠倒,尊卑失序的感觉,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比官媒更为自由的娱乐空间,一个抹平阶层差序,获得补偿性地位的机会。观众暂时忘记了现实的种种不如意,因社会不公造成的心理失衡得以暂时舒缓,精神紧张与生活压力得到了释放,因此,郭氏相声起到了社会减压阀的作用。而郭德纲经营的“传统相声”,又满足了当代都市人的怀旧情绪,借助太平歌词、“封箱”等传统符码,德云社重建了相声消失已久的现场快感,迎合了观众的欣赏期待,重塑了人们渴望看到的“老北京”,为急剧城市化进程中的市民提供了“北京人”的身份认同与主体意识。还借此获取了“发扬传统”的道德优越感,并将其打造成标榜身份的新时尚。德云社由此成为都市人重新认识相声的起点,想象传统的途径。在这里,德云社给观众双重的文化治疗:释放了当代人的生活压力、接续了断裂的传统。

  自出道以来,通过一系列话语与实践,郭塑造起了宣扬正义,真实诚恳的公众形象。大众对郭“是条汉子”,代表广大民众心声,爱说真话的呼声越来越烈,德云社对抗体制,无依无傍的社会形象也深入人心。在09年封杀事件后,郭的民间口碑达到了顶峰,成了反抗主流的草根英雄。[18]不少人甚至将郭与韩寒、郎咸平等公共知识分子相提并论。这一形象的形成,得益于他精心塑造的官方与民间,主流与非主流之间鲜明的二元对立:

  主流在体制内,它虚假而伪善,管束严重,无视传统,为了维持既得利益,不惜动用公权力剥夺大众正常的娱乐。

  非主流在体制外,它自由不羁,卑微而极富创造性,尊重民众的娱乐权力,继承了光辉的传统且不固步自封。

  表演与社会语境和政治实践密切相关,郭德纲也不例外。他固然也在表演中讽刺了大量社会丑恶,但是他的讽刺多是对民间普遍性情绪的重复,对民粹思潮的迎合。如果郭安于做一个“大兵黄”[19]式的民间艺人,这样的言行倒也合理。但进一步分析他的“反主流”,我希望以下论述并不是求全责备:正如施爱东指出:郭德纲的批评是一种“概念偷换”,为人们设置了一个“竞技黑哨 ”式的假想敌:他以对主流相声的揶揄,代替了对社会问题的批判。[20]而在我看来,以下这种“概念偷换”更为明显:“说真话”的公共形象与民粹主义的表演实践之间的错位。“概念偷换”为他塑造了相对安全的话语姿态:既避免了对社会根本问题的直面,又以挑衅的姿态吸引了这个时代足够的目光,把观众的情绪调动到了极点。虽然迎合了大众情绪,但郭的讽刺并没有超越普遍的民粹情绪,而小人物的自我定位反使讽刺堕入了犬儒主义的表达境遇:当郭德纲喊出“我要幸福”的呼声,试图代言底层的努力旋即就被他“鸡要吃‘天上人间’”的游戏话语解构殆尽。

  在不同场合,他多次强调:“相声是国粹”、“支持相声就是支持传统文化,多听相声就是爱国”,还多次暗示相声是拯救道德堕落,挽救传统流失的利器,力图把相声打造成与国学平起平坐的经典文化。在他的营销话语中,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交织在了一起:相声=传统文化=国粹,听相声=支持传统文化=爱国。民粹主义使“草根”获得了平民群体的青睐,并使之登堂入室,民族主义则使非主流融入到“大国崛起”的合唱中去,而《抗日斗法》等节目,更以旧式天朝颟顸自大的排外情绪,满足了不少国人内心深处的义和团情结。当郭德纲试图把相声提升为代表民族精华的“国粹”,在刚被卸下社会教化的包袱,尚未从危机中摆脱出来时,相声又被他的解救者戴上了“民族精神”的沉重桂冠。在刚被去意识形态化的同时,相声又再次被意识形态化,与国学、中医一起,相声也被卷入了“民族复兴”的众声喧哗中去。在民间与庙堂之间,郭德纲用民粹之杆挑起了传统的大旗,投射在地上的既有光环,也有阴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彭牧]从信仰到信:美国民俗学的民间宗教研究[1]
下一条: ·[王杰文]“表演理论”之后的民俗学
   相关链接
·[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宋赫]“乖讹-消解”理论视域下的相声包袱构造·[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李牧]民俗的表演性:表演理论、活态传承与公共文化实践·[孟子凡]民俗学视域下的空间
· [西蒙·布朗纳]民俗和民间生活研究中的实践理论·[张多]新兴自媒体对中国神话资源的传播与转化
·[杨利慧]民间文学“动态文体观”研究的一个范例·[谭萌]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
·[周福岩]民间故事研究的方法论·[毛晓帅]中国民俗学转型发展与表演理论的对话关系
·祝鹏程:《文体的社会建构:以“十七年”(1949-1966)的相声为考察对象》·崔琦:相声在变化中生长
·[王欣]论“生活世界”与民俗学·[周争艳]国内表演理论研究述评
·[任甜甜]试论皖北界沟村丧礼习俗的文化内涵·[姜昆]把幽默传统的古老和相声艺术的年轻结合起来
·[岳永逸]草根相声的知识考古学·[周航屹]近世相声和娱乐期刊的关系初探(1924-1949)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