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马昌仪]钟敬文早期对民间文艺学的求索
  作者:马昌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15 | 点击数:22514
 

  一种方法的探讨:从《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到《中国民间故事型式》

  1927年冬,钟敬文与杨成志把英国库路德(Baring Gould)编写、由约翰。雅科布斯(Joseph Jacobs)加以补充修订的《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53]译成中文,次年3月由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印行。与此同时,他把中国的民间故事也如法加以整理,数年间,断断续续整理出45种类型(共52式)。1930年至1931年初先在杭州《民国日报》的《民俗周刊》第1-18期连载[54],次年以《中国民间故事型式》(下文简称《型式》)为题发表在《开展月刊》民俗学专号[55]上。1970年台北翻印出版。作者原打算整理出100个左右的型式,加以修订,印一单行本问世[56],但结果未能如愿。因此,这是一个未完成的尝试。

  上述著译刊行以后,国内外反映相当强烈。国内学者对翻译的《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表现了更多的关注。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运用型式比较法来探讨中国民间故事的著述。[57]当时在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任教的西洋文学教授英国专家翟孟生(R.D.Jameson)对这个问题也很关心。他根据格林童话把外国的民间故事编成若干型式。于道泉把他编的一部分型式翻译介绍给我国读者[58]。于道泉在介绍中认为当时中国一般研究民俗的人,往往在搜求材料上用功,而不知利用一些已得的材料去作比较分析等整理工作,因之费力虽勤而没系统。他指出,与钟敬文等译介的《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相比,翟孟生编的型式更为精密,翟把每一故事情节分成若干段,每段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均分别列出,使人对故事的演变能一目了然。此外,翟孟生1929年写的《比较民俗学方法论》[59]一文强调比较研究法的重要性,指出中国的民俗学者比较热中于材料的搜集,这固然重要,但还要有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才能取得好的成果。翟孟生还向我国研究者介绍了欧洲的历史地理研究法(即所谓芬兰学派的方法)。此外,1932年春根据他在北平华语学校三篇演讲稿辑印的《中国民俗学三讲》(《Three Lecturea on Chinese》一书,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由于翟孟生的著述(除《歌谣》上介绍的型式外)都是用英文发表的,除了一些懂英文的学者[60]外,并未引起普遍的注意。

  由于型式比较法的广泛运用,研究者对《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及其方法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有人把《型式表》视为“唯一的法宝”[61],也有人认为这种研究“已走入歧途”[62]。解放后,大多数研究者对之基本持否定态度。

  国外读者则更多地注意钟敬文所撰的《中国民间故事型式》。1933年日本民俗学会编的《民俗学》月刊全文译载了《中国民谭型式》[63]。该刊编者小山荣三氏在《编辑后记》中说:“钟敬文氏的《中国民谭型式》,实在是有意义的尝试。”直江广治博士在《中国民俗学的历史》[64]中也对之加以肯定。数十年来,日本学术界对钟氏《型式》的兴趣不减,常把它作为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依据之一。如泽田博士在《支那民俗学的收获》[65]一文中说:“中国故事的分类,钟氏的《中国民谭型式》大略可以依据。”70年代直江博士著文《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与现状》[66]时,又再次肯定了钟的《型式》一文的开创意义。1937年德国学者爱伯哈特编纂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67],1978年美籍华人民俗学家丁乃通又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68]。与钟著《型式》相比,上述著作各有特色,比较丰富,也比较完备,但都出现在钟著之后,很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钟著《型式》的影响。据笔者所知,自“五四”至今,我国还没有一部民间文学著述在国外引起过如此广泛的注意,时间竟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国外研究者所着眼的多是型式本身,也有学者想通过它寻找一条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途径。他们之所以对钟敬文的《型式》感到兴趣,主要是由于AT分类以及其他类型的比较研究法从20世纪就已经在国际上逐渐普及,钟敬文的《型式》引起注意是很自然的。

  对于上述种种反映,钟敬文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在1934年《中国民间文学探究自叙》一文中说:

  约翰?雅科布斯所修订的《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不但在它的本土欧罗巴,就在东方的日本,也被专门学者们所郑重地介绍,且承认它是很足供参考的东西。可是,它在中国,却被一部分人赐以和这极相反的命运——蔑视!……(虽然另一些人,把它过份地看成为唯一的法宝,这也是我所不敢赞同的。)拙作《中国民谭型式》,不过是一个未完成的尝试,但自信不是全无意义的工作(这并非因为它在国外发表的时候,颇受到赞许的缘故)。[69]

  究竟应该怎样看待钟敬文早期这两篇国内外都有影响的著译,给它以怎样的历史评价呢?

  雅科布斯是欧洲流传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修订的《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以及这个学派编纂型式的方法带有形式主义的缺点。这种缺点在钟敬文早期的文章,例如《中国印欧民间故事之相似》中有所反映。在整理中国民间故事型式时,也更多地注意情节的类同,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故事的内容等其他因素。加上《型式》的整理工作尚未完成,作者当时所见有限,因此这个《型式》还不能反映出我国丰富多采的民间故事的面貌,局限和不足是明显的。

  但钟敬文从事这两项工作的意义不在这里。他所感兴趣的并不仅仅是类型本身,他并不打算象国外流传学派、芬兰学派的学者那样专门致力于索引的编纂工作,以提供一份完备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为最终目的,也并不准备对这些学派作进一步的研究。而且他从事这项工作是在20年代末期,国际上的AT分类法还处于草创阶段,尚未传入我国,钟敬文本人当时对国外的流传学派并没有很多了解,更谈不上研究。他看到班恩《民俗学手册》附录部分的《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对之很感兴趣,决意翻译,是想约略了解一下欧洲民间故事的情况,“或对于中国民间故事略加整理和研讨的人,它很可给予他们一种相当之助力的。”[70]由此可见,他只是把型式的编纂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方法[71],他之翻译《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整理中国的故事型式,也是为了研究中国民间故事探求一种方法,寻找一种途径,并且提供一些比较系统的研究资料,然后“聚古今中外于一处”,“条分而缕析”之,以达到研究的目的。

  如果说,在翻译印欧的型式表和编纂中国民间故事型式的时候,钟敬文对这种类型索引本身的认识还嫌不足的话,那么,到了30年代初,他运用类型比较法来探究各种类型的中国民间故事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对这种类型索引本身就已经有了比较清楚、比较全面的认识。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30年代他的一段话中得到证明。

  我以为,神话、民谭的研究,是可以从种种方面去着眼的。型范的整理或探索,是从它的形式面(同时当然和内容有关系)去研究底一种方法。这自然不是故事研究工作底全部,但这种研究,于故事底传承、演化、混合底阐明上是很关重要的。我不愿引什么外国学者底话来助证自己的论点……是的,故事的内容的研究是重要的(至少我自己,无论过去或现在,都不曾理论地或实践地忘记了这个原则),同时形式方面底研究,也不是容许疏忽的。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两方面底研究,是应该相辅而行的。[72]

  在这里,钟敬文把自己的见解表述得相当清楚。他指出,型范的整理或探索只是一种方法,不是目的。研究神话、民间故事可以有多种方法,类型比较只是其中的一种。借助于类型索引,经过材料的排比、分类、归纳,将有助于了解作品的传承、发展和特点。但是,这只是故事研究的一个方面,是偏重于形式方面的研究,而另一方面是内容的研究,形式方面的探究不能离开内容,这是很重要的,不能忽略的。作者强调内容研究的重要性,强调它与形式研究的“相辅而行”的关系,这是很关键的、实质性的一点。

  应该说,作者当时对二、三十年代开始盛行的类型比较法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这种见解比起当时某些沉醉于单纯的形式比较,而完全忽视内容的研究者,比起欧洲的流传学派、芬兰学派只着眼于类型编纂的主张要深刻得多。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民间文艺学也不例外。“五四”以来一些学者在这个方面有过一些探索,做过一些努力,正如汪馥泉所指出的:“如顾颉刚先生,用借文献考订古史的方法,整理孟姜女故事,如刘经庵先生在歌谣中来看妇女问题,如赵景深先生钟敬文先生,用‘型式’来研究故事”[73]。此外还有江绍原研究民间习俗和迷信的方法(先有一个题目,按着去搜集材料),容肇祖研究传说和迷信的方法(剪除枝叶、穷究根荄)等等,在当时都是有影响的。但无论是顾颉刚的古史考证法,钟敬文的型式法,都只是一些次要的、辅助性的方法,他们的探究还没有接触到方法论的根本问题(以历史唯物辩证法来指导研究)。到了30年代,民间文学界对这个问题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9-10-1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尺素史影
下一条: ·内蒙古大学师生痛别著名蒙古族诗人巴·布林贝赫教授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段友文:《民间文艺学论纲》·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