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舒瑜]发须爪中的“迷信”与“道德”
——读《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
  作者:舒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1-24 | 点击数:17809
 
从这段表白中我们看到,江绍原之所以看到霍布金斯关于发的叙述会如此激动,原因在于霍布金斯提出“发本身是具有力量的”这一观点对江绍原来说尤为刺激,霍布金斯批评弗雷泽交感巫术的理论并不足以解释发的功用。但江绍原对于霍布金斯提出来的“质魂”一说,持有保留意见,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灵魂“soul”这个词,江绍原对于用西方的灵魂的观念来解释中国的物观,持有谨慎的态度。他并没有采用“质魂”一说来解释发之灵力,而是转向了“发是人的生命力之所在”, 这一观点受到他之前对血的研究的影响,他在《古代的“衅”(涂血)礼》、《礼部文件之八:血·红血》、《血与天癸:关于它们的迷信言行》等文章中表明中国人视“血为生命之源”的观念[18],但江绍原并不满足于“发是血余”来进行解释,因为发的许多功能并不都源于“发乃血余”这个单独观念。他试图寻找更全面的解释,在古人看来,发须爪的颜色以及生长速度,与本人的强弱寿夭直接相关,是一个人生命力的体现;人身上别的部分其发育和生长都有一定的时期和限度,丧失之后不能复生,而活人身上的发须爪则是生生不息的;发须爪是人身上不易消灭的部分,即使尸体腐化,发爪尚存。基于这三方面的原因,古人很自然将发须爪看成人身上最神妙最富有生命力与精力的东西。因此,江绍原认可发须爪本身具有力量,而这种力量的来源他并不愿意用霍布金斯“质魂”的概念去解释,而是转向用中国古人对于“生”的观念去进行解释,将发须爪看成是人身的一种精华,其中寓有人之生命与精力。江绍原对于“发须爪”的物观,明显不同于西方“泛灵论”影响下的物观。他不是将发须爪看成是灵魂的寄居所,而是把它们视为生命力的来源,并同样具有生命力。正如王铭铭梳理了中西方认识论中物观的渊源之后指出,西方以精神之在(灵魂)来诠释生命之在,与中国物论中的“泛生论”截然不同,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的“万物有灵说”,没有脱离欧洲认识论的传统,西方人对灵魂或精灵的想象源于人对死亡的认识,将万物之活生生的的特性归结为人死后灵魂填补的虚空,与古代中国“物”观念之原型,认为世界之物全为生命,并无有生和无生之分的“泛生论”形成了分疏[19]。
江绍原对发须爪的研究,正是要尝试从“物”来看“人”,古今人不同的发须爪观呈现出古今人不同的宇宙观、道德观、人生观。惟有这样才能理解现代人嗤之以鼻的“迷信”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江绍原清楚地意识到:“所谓‘迷信’的研究,与所谓‘礼教’、‘道德’的研究,往往是不能分家——因为在种种礼教观念、道德观念中,有些至少是以或种迷信为基础的,另有些完全就是迷信。”[20]正是基于这样的洞察,江绍原选择从最不起眼的发、须、爪出发来关切迷信、礼教和道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他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无法回避的问题。
 
是否存在本来的礼?
 
江绍原于1898年出身在北京一个“京官”家庭,幼年时期经历了晚清社会的巨变,十三岁赴上海就学,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预科班,年仅十七岁即赴美国留学,后因病回国,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开始受到《新青年》等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投入到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中。他曾作为学生总代表参加了五四当天的示威游行,火烧赵家楼,当场被军警逮捕。1920年下半年选派赴美深造,在芝加哥大学攻读比较宗教学,毕业后到伊利诺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在北大哲学系任教。江绍原接受了较为系统的西学教育,作为在五四思想狂飙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在拥抱“德先生”、“赛先生”的同时,他却仍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来进行思考,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发须爪》写作的缘起正是由于他与周作人两人关于礼的一系列讨论,他们关注的问题是:当作为宇宙观、道德观总体呈献的“礼”沦落为一种没有生命力的刻板“礼教”时,如何重建维系人心的道德和恢复生活的艺术?这也是江绍原在《发须爪》中所焦虑的,当越来越多的“新”人接受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在“新”的卫生、美观等观念的影响之下,发须爪不再被视为寓有人之生命与精力之物,而被视为肮脏的、杂乱的无用之物轻易抛入垃圾堆时,发须爪上所承载的道德观、宗教观、宇宙观、药物观、治疗观、病因观、身心关系观、死观、死后生存观等等是否也该一同被抛进历史的垃圾箱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中国人类学评论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巴莫尔哈]《俄糯三子──杰史九子·阿涅八子·木库五子世家谱》序言
下一条: ·[何贝莉]从《江村经济》看微型社会学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刘魁立文集》(八卷本)新书发布会 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朱钧 朱敏]论明代无生老母信仰的概念发生·[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