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吴真]清明祭祖节俗的城市化进程
——以香港“清明思亲法会”为中心
  作者:吴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02 | 点击数:16872
 

  正是在对于无祀之鬼的终极关怀上,清明思亲法会虽然是近五十年以来香港的新节俗,却是与中国古代清明节的社会关怀一脉相承。追溯清明节俗的历史会发现,明清时期,这些无人祭祖的野鬼孤魂(厉鬼)是由官方政府组织冥界的对应官僚机构──城隍庙,加以安抚和祭祀的。明代洪武朝以来,清明节、中元节和十月初一,官府都要派出官员组织百姓,迎抬拘管亡魂之神的城隍神出巡至厉坛内,城隍南向而坐,无祀鬼神名位奉陪于左右两侧,一同受祭。[19]这一称作“三巡会”的风俗由宋代持续到清末才告结束,之后政府就彻底退出了关抚无祀之鬼的“普度”工作。

  在香港这个殖民地社会,在政府缺席宗教事务的情况下,民间社会所关心的无祀之鬼安抚工作,由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third realm)――宗教团体来承担。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无祀之鬼的终极关怀,通过清明思亲法会的仪式得以体现与表达。清明思亲法会的普度宗教关怀,也标志着清明祭拜行为从侧重家庭内部的家庭行为,发展到公众性的社团行为,促使这种转化的原因,主要是宗教团体作为公共领域的组织者,主动介入清明节日空间的构建之中。[20]

  四、公众假日的公共服务——香港清明风俗的有益经验

  定型于唐代的清明扫墓习俗,首先依附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对土地的依赖,因为有郊外土墓之存在,才构成清明这一天盍家外出祭扫的风俗。现代城市最大特点便是割裂城市人与土地的联系。在香港这样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城市,虽然1960年代以来香港政府大力推行火葬的丧葬改革,让越来越多的香港市民清明无山可拜,无墓可扫,然而清明祭祖行为并未因为城市化而中断。近三十年来,香港道教与佛教团体积极参与到社会民众骨灰龛的安置工作,又举办大型的清明思亲法会以适应新的丧葬风俗,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清明思亲风俗适应城市化进程的新面向。

  中国目前大部分城市虽然也执行火葬,但置放骨灰的空间与香港相比较为宽裕,墓葬仍是目前较为普遍的方式。近年来,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因为空间不敷,开始采用更为集中的壁葬。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宗教政策相对宽松之后,中国各地的宗教场所也开始容纳普通民众的先人牌位和骨灰。2007、2008年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广东道教宫观调查”项目对广东揭阳、潮阳、清远、佛山等道观进行调查的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在道观中摆放先人牌位与骨灰龛的信众数量大增;[21]在笔者长期进行调查的广东潮州开元寺、叩齿庵、南岩寺三间佛寺,2009年初其下属祖堂所供放的先人牌位与骨灰龛,已经达到近三千座。前来祭拜先人的民众,在清明节前后的三天,挤满了祖堂。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一步深化与宗教环境的日趋宽松,宗教团体在将会在清明祭拜空间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由于宗教政策的原因,佛寺、道观等宗教场所在建国以后长期被禁止举行宗教仪式的公众服务,直至近年才有些许松动。在2008年以前的清明节,上举广东潮州、揭阳等道观虽然已有民众前来祭拜先人,道观却未提供任何法会的仪式服务,民众的扫墓仍然是个体性行为。然而2008年清明节被列入国家公众假日之后,大量的人群集中到同一时间与空间中进行祭扫活动,中国内地的宗教团体开始意识到利用这样一个特定公共时间去聚集民众,以传播宗教理念。

  2008-2009年,广东顺德宝林寺连续举办“清明思亲冥阳两利水陆空普渡大斋法会”,参加法会的信徒尤以顺德区及港澳地区的信众居多。2009年清明节,温州太平寺举行超度法会(地藏法会),即便是非佛教信徒的民众也可以免费登记牌位,附荐先人。同样也是2009年的清明节,湖南长沙开福寺启建为期三天的“清明思亲超荐法会”,早在二月份,开福寺就贴出告示:“敬请十方护法善信,早日莅寺登记,安立延生禄位,往生莲位。”2009年4月4日清明节,海南三亚南山景区举行“礼佛·踏青·探春”的民俗体验游活动,当天有7500多名信众和游客前往南山烧香拜佛,奠念故人。三亚南山寺、海上观音、金玉观音等佛教道场均按照佛教仪轨举行一场清明思亲法会,僧众念颂三昧水忏,缅怀亲恩、奠祭古贤,并为四川汶川地震亡灵超度。

  2009年这些宗教团体主办的清明思亲法会,已经开始熟练地掌握“清明节祭祖”、“民俗”甚至“为四川汶川地震亡灵超度”等被有关政府部门许可的话语。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成为法定公众假日,意味着这个特定时间之内进行的所有与“扫墓”、“祭祖”有关的活动,都是被默许的、合法正当的,是以宗教团体才能用一种比往年更为公开的宣传姿态,去施行普度的宗教仪式,吸引民众参与。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不约而同地使用“思亲法会”一词,这个词并非中国内地的惯用词。考虑到近年来中国内地与香港宗教界的频繁交往,香港宗教团体每年规模浩大的清明思亲法会作为一种成功的经验,有可能影响到中国内地的同行们。可以想见,当2008年传统节日清明节挟国家权威回归到公众假日之后,作为宗教团体以“社会公共事务”的形式参与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手段,清明思亲法会可能会渐次在中国各地普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清明:春雨滋润的文化
下一条: ·[赵世超]浅谈清明节庆活动的原理
   相关链接
·[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
·[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
·[石峰]祭品的“经权”逻辑 :一个仪式解释的本土观点及其扩展讨论 ·[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赖婷]礼俗互动视角下的民间节日祭祖体系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
·邵凤丽:《朱子<家礼>与传统社会民间祭祖礼仪实践》·[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
·[钟梦迪]松阳县叶氏祭祖的田野调查报告·[郜冬萍 周磊]清明节中的游艺
·[邵凤丽]当代祭祖礼仪传统重建的内在生命力·[杨杰宏]多元化的南方史诗类型思考
·[田兆元]城市化过程中的民间信仰遗产保护研究·[曲木铁西 巴莫阿依]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祖送灵仪式研究
·[岩本通弥]城市化过程中家庭的变化·古人如何过清明
·[邵凤丽]当代祭祖礼仪模式初探·[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