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邱开金]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张力
——云南西双版纳农村傣族男童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
  作者:邱开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25 | 点击数:12679
 
 
三、进一步的分析与建议
 
综上所述,本调查表明,信教传统不仅影响傣族男童教育,而且影响整个傣族教育,当然受影响最大的是“和尚”学生。概括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傣族信教传统深厚,今日仍有相当影响,客观上使农村傣族男童义务教育面临挑战,尤其是“和尚”学生的“和尚”角色与学生角色的协调。一方面,前些年傣族村寨学校男生“一年入、二年跑、三年四年不见了”的现象少了,家长依法送孩子入学的意识普遍增强。但另一方面,传统对学校教育依然存在着深沉而复杂的影响。在部分信教群众的观念里,宗教教育重于学校教育的观念仍然存在。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当地传统上认为,男童当和尚后,社会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傣族人因信仰而视他们为佛的使者,只接受佛爷的管教,父母都变成为他的信徒,得向他跪拜受礼而使其教育权消失;特别是“和尚”学生难以理智区分佛寺的和尚角色与学校的学生角色,容易将和尚的优越感带入学校,或完全以和尚的角色替代学生角色,容易造成“和尚”学生行为与学校学习要求及生活的不和谐,学习不刻苦,纪律上学校难管理。此外,个别访谈发现,优先建学校还是建佛寺的抉择,对于信教群众也是一个两难问题。③
2.傣族农村家庭中,因信教等传统而导致的“男尊女卑”现象,反而使男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境不利”。我们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传统上,在当地佛教信民眼中,和尚是佛的化身,是受佛的遣派来管教信民的,男孩才能当和尚,显然男孩高贵于女孩。所以父母对男孩的关注较大,他们从小受到太多的娇惯和溺爱,优越感太强。当“和尚”学生后,他们被视为小佛爷,不少人吃不得苦,更受不得挫折,成绩普遍低于傣族女生。此外,受宿命论思想的影响,一些傣族父母仍然认为孩子的“愚笨聪颖”、“财富贫贱”是“命中带来”,所以,他们对学校教育不重视。
3.佛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客观矛盾突出,对傣族男童的成长有不良影响。依据传统,佛寺教育不仅学习佛经和傣族语文,而且施行品格教化。当前,一些佛寺过于松散,各自为政,考核方式主要是背经文,既不求甚解,也不重视思想品行的管理。一方面,因“和尚”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弱,容易受到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受这种学习的影响,他们很难适应学校教育管理。我们还了解到,傣族的宗教节日很多,佛寺一有宗教活动,“和尚”学生大多数要回寺念经,傣族男生也要参加相关的活动,所以,傣族男生请假旷课的很多。此外,寺院教育影响在今日开放社会出现积极和消极的两重性,例如,容易满足和保守倾向,在傣族男童学生身上表现为学习不刻苦、学习成绩及抱负水平低等。[2]当然,这不能说都是信教或入寺所致,但有一定相关。连本地一位前任傣族领导也认为,这对傣族未来人口素质极为不利。
4.当地学校教育需要继续努力改革,各部门应加强协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为解决傣族男童问题,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花费了异常多的心血,取得历史上难得的成就。但是,由于傣族男童教育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艰难性,现有教育措施和学校模式不仅尚存在不适应之处,尤其是当地社会转型加速,可能使之面临更大挑战,因此,总结经验教训,应继续努力改革。显然,这需要各部门加强协作。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有以下初步感受,供当地有关部门参考。
1.基本原则是以当地男童的健全发展为本,坚持发展国民教育与保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原则。当地实践证明,二者可以兼顾,但二者都需改革,需要创新精神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智慧。重点是基于发挥社区各方力量和智慧的学校发展;中心是以学生为本;难点是建设性的保护和革新当地传统,其中寺院是关键。最终目的是,促进当地每一个儿童的健康发展,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2.有效体制是建立有机整合政府、寺院、家庭、学校、社区和舆论等方面资源的网络,其中,政府协调作用是主导,寺院支持是关键,学生参与的学校革新是重心,家庭等方面的配合是基础。
3.作为现代社会专门育人机构的当地中小学校不仅要适应,而且更应当积极促进当地文化的健康变迁。为此,学校应发扬创新精神,争取和鼓励各方对学校发展的参与,尤其是主动探索与当地信教传统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发掘和激发寺院育人的传统智慧。
4.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主动协调上下左右的合力,给学校以更充分的自主权,不可一刀切,要改进支持和评价体系,促进学校积极自主发展。
我们认为,“和尚”学生的出现,本身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体现,是中国政府兼顾发展全民教育和保护民族传统的创新,因此,应该而且必定能够得到进一步完善。
(鸣谢:本课题组感谢西双版纳州州委、州政府、州教育局、各县教育局领导,尤其是广大师生、家长,以及李永义局长、聂曲院长和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何向荣院长的支持和帮助。)
 
注释:
①受试者中近40%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被迫提前还俗。有的是“文革”之后才入佛寺当和尚,最大年龄为37岁。
②当地口头语言,“做事”就是指做家务、劳动等。
③在傣族地区,每个寨子都建有自己的佛寺,而且各寨子的人多以佛寺为“面子”,是贫富的一种标志。因此,佛寺的大小与豪华程度很受寨民的看重,攀比现象也较突出。
(本文原载《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2期第96~101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克建]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
下一条: ·[刀承华]泰国民间故事与民俗的互渗相成关系
   相关链接
·[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
·[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霍志刚]建构与融合:遗产旅游语境下泼水节神话资源转化的路径研究
·[何庆华]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
·[霍志刚]遗产旅游与傣族神话资源转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斯颖]德宏傣族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与文化记忆
·[侯兴华]文化冲突视阈下云南部分傣族改信基督教与边境社会稳定·[金红]论傣族乐器“光邦”的象征功能
·[屈永仙]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岩温宰香]傣族献祭竜林仪式的空间场域与文化传承意义研究
·[袁宣民]美味佳肴撩人醉——《饮食文化》介绍·[郭中丽]傣族孩童教养互动机制研究——以云南沐村傣族为个案
·傣族:在东南亚国家及其相互交往中举足轻重·[孙九霞]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
·[温小兴]傣族村寨的风水实践与文化整合·[金红]傣族乐器“光邦”的活态传承及其文化解释
·[艾菊红]傣族水井及其文化意蕴浅探·[郑筱筠]傣族《兰嘎西贺》故事不同版本原因初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