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叶舒宪]“学而时习之”新释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6 | 点击数:14461
 


  五、释“习”——“鸟数飞”与“有翼飞翔的话语”

  只有回到《论语》的对话情景所由发生的话语背景里,即回到口传文化的教育教学传统方式的具体语境中,像“闻”与“耳顺”这样一些本来与书面的学习毫不相干的措词方式,也才能够有更加贴切的理会吧。

  “知”是来源于“告”的,这个从口的“告”字本身已经暗示我们:何必读书然后才“知”呢?从“告诸往而知来者”与“温故而知新”这样出自圣人之口的学习名言中,孔子所说的“温”,与我们这里讨论的“习”,本来就是同义词。今人仍然在使用的“温习”一词,就是活的见证。“温故而知新”和“学而时习之”一样,同样是指学习方式而言的。

  古代的文学作品与今天的最大区别之一是,今天的作品是僵固为书写文本的,而口传作品是活在不断重复的演唱之中的。每一次开口传唱,都是“习”,即重复,也就是“温故”。而不是新的创作。这就是可以带领我们重新回到“习”这个古汉语概念发生的系谱学背景的线索。

  有了对“学”的口传文化性质的理解,再回过头来体认“习”的本来蕴涵,就顺理成章了。“学”既然曾经有漫长的以反复唱诵、背诵歌谣为媒介的时代,“习”也应该如此吧。《吕氏春秋·审己》注:“习,学也。”显然二者就是同义词。不过造字表象透露了二字来源不同。《说文》:“习,数飞也。”用今人容易理解的话说,这个字的本义是“鸟反复地飞。”

  “习”字从羽,翅膀的意思。如果习的意思主要就是指复习、练习,那是一种重复进行的活动,用羽翼在飞行时反复煽动的动作来比喻,当然是非常生动而形象的。这也许就是习字从羽的取象类比逻辑吧。古代造字者从常见禽鸟类的飞行现象中提取了翅膀的重复运动方式,作为口传文化的重复式学习与信息交流方式的象征。

  如果说以上的论述多少会有望文生义的嫌疑的话,那么倘若我们能够从跨文化的三重证据的意义上给予旁证,那也许就更加具有说服力了。好在代表盲诗人的口传文化智慧的西方鼻祖荷马就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宝贵参证资料。这位盲人荷马在他口传下来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有多次用到的一个比喻,那就是“语词的翅膀”之煽动。

  如《奥德赛》第十卷第418行,第482行,第十一卷第56行,154行等处,都有“说出有翼飞翔的话语”这样套式表达。(15)《奥德赛》的中译本插图“古代皮洛斯壁画”中,我们看到画面的右半是一位弹琴歌唱者,而左半是一只飞鸟振翅而飞,(16)这两种意象的并列,真是无独有偶。而《伊利亚特》开篇第一卷就用“长了翅膀的言语”来形容主人公说话的方式:惊异中,阿基琉斯转回身子,一眼便认出了帕拉丝·雅典娜——那双闪着异样光彩的眼睛。

  他开口说话,用长了翅膀的言语:(17)在《伊利亚特》第二卷,荷马又唱出了“他(宙斯)对着梦幻大叫,长了翅膀的话语飞向后者的耳畔”的诗句。在第三卷,依然有同样的说法。(18)荷马所使用的这些“翅膀言语”的比喻因为希腊史诗的神圣地位而早已成为西方人所熟悉的修辞套话,而古汉字“习”所包含的同类隐喻意思却在没有留下史诗传唱传统的汉语文学中被人遗忘,到了简化字时代更是连那一点翅膀的造字表象联想都全然失去了!让今天的学子们面对两千年前的《说文解字》用“数飞”解说“习”字,简直如堕五里雾中,根本不知其所云了。

  好在古书中多少还保留了一些关于上古时期“习”的方式与对象的依稀记忆。《大戴礼记·保傅》讲到太子成人后在宫中的继续学习,有下面一段:

  “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鼓夜诵诗,工诵正谏,士传民语。习与智长,故切而不让。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是殷周所以长有道也。”

        王注:鼓读曰瞽。《毛诗有瞽序》释文云:“瞽本做鼓。”郑注《大行人》云:“瞽,乐师也。”夜诵诗者,《汉书礼乐志》云:“采诗夜诵。”(19)根据这里的解说,太子所“习”的内容是由盲乐师所诵的诗歌为重要对象的,还有乐人所诵的“正谏”等,皆无例外为口传文化的方式。“士传民语”一句,典型地表现了来源于下层民间的话语如何也为官方教育所取用。这种反复唱诵的诗歌与话语能够达到使受教育者“习与智长”的效果,同时也是道德心性的养成过程。这就生动的诠释了远古时期的“学习”如何通过口耳之间的长期濡染而发挥育人的功能。那些宫廷之中的盲人乐师,毫无疑问是十万年口传文化传统的巨大权威遗留在书写文明中的记忆与活见证。

  《先进篇》有一段极为有趣的叙事: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白圭是出自《诗经》中“抑之”一首的歌词。如果意识到古人以三为多,那么所谓“三复”就可以理解为反复唱诵这一首诗歌的意思。(20)这件事也许是《论语》之中对作为口传技艺之“习”的现象的很好的说明。孔子居然因为这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反复唱诗的小事,就马上亲自出面为南容解决了终生大事——娶妻子,还特意把自己侄女嫁给他。难道这不能解释为孔子对他所推崇的“学而时习之”的君子品行的最好奖赏吗?

  纳钦博士在其新着《口头叙事与村落传统》中,根据自己在内蒙古对一组村落保护神的传说的追踪调研,揭示出这组传说是如何历经300年时光,就凭反复地、反复地在吟唱和讲述中传承下来的。(21)按照礼失而求诸野的原则,类似活的实例对于重新体察上古时代“习”的口传文化根基是很有助益的。

  柏拉图的《斐多》篇记载,苏格拉底和西米亚斯在一次对话里讲到:“当我们谈到人们的学习时,他们只是在回忆以前的知识。换言之,学习就是回忆。”“对,必然如此。苏格拉底。”(22)

        可以说,希腊古典哲学兴起之际的“学习即回忆”说,与前古典的荷马时代之“诗言回忆”的口传文化的知识传承方式息息相关。晚近的西方哲学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这样的潜在关联,从而把形而上的哲学与形而下的神话重新联系起来。如大卫·怀特在《柏拉图的<斐多篇>中的神话与形而上学》,(23)和斯蒂芬·丹尼尔的《神话与现代哲学》,都在这方面有新的拓展。可以预期的是,如果再进一步把口头传统的研究,乃至认知心理学的视野也整合进来,古典学研究的局面还会大有改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舒宪]孔子《论语》与口传文化(摘要)
下一条: ·[张怀通]由“以数为纪”看《洪范》的性质与年代
   相关链接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李扬教授讲授“国际视野中的都市传说”·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施爱东研究员讲授“故事的结构法则与创编技巧”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陈泳超教授讲授“仪式文艺的叙事策略”·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刘魁立先生讲授“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林玲]神性与伦理:虞舜孝感动天故事的经典化
·[陆薇薇]日本口承文艺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走势·[储冬爱 周俊逸]媒介还是艺术?新冠疫情中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口承文艺研究
·[范宗朔]亚美尼亚史诗《萨逊的大卫》的经典化和多元文化因素·[康丽]从“故事流”到“类型丛”:中国故事学研究的术语生产与视角转向
·[孙正国 雷娜]杰克·齐普斯的创造性讲述实践观·[施爱东]“四大传说”的经典生成
·[卢云峰] 论“混合宗教”与“独立宗教”——兼论《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之经典性·戏曲进景区 经典永流传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撒拉族民间叙事文学的母题及口承性特点探微·[杨杰宏]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
·[王文超]科学史与民俗文化:艾伯华早期汉学研究述略(1927-1937)·[张举文]成人仪式研究的一部经典民族志著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