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迈克尔·欧文·琼斯]感受形式,渴望创造,需要表达
——家居、工作场所和圣殿中的艺术和审美
  作者:[美] 迈克尔·欧文·琼斯   译者:游自荧 张举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08 | 点击数:14248
 
感官上的愉悦作为动机或回报也显得非常突出。民俗学者琳达·珀欣(LINDA PERSHING)在《缝纫来代言:作为社会评注的玛丽·米尔恩(MARY MILNE)的纺织艺术》一书中引用了纺织艺人玛丽·米尔恩的一席话,“我非常喜欢处理布料。它温暖、柔顺,让人感到舒适”,它“有如此多样的触感,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触摸它……这是非常直接的感觉”。(珀欣,1995)艺术创造者享受着感觉上美好的体验——织品的轻重和手感,颜色的明亮和多彩,新熨衣服的味道以及制作东西所带有的节奏感。
概念知识结构在艺术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解决复杂问题的满足感。切斯特·康奈特(CHESTER CORNETT)(1913~1981)是肯塔基州东南部的一位手工艺人,在使用工具和技艺方面他是我所见过的最传统的椅子制作者,而在设计方面他又是最有创意的(琼斯,1989)。他制作的椅子常常是探索甚至颠覆椅子的概念。有一把椅子是在扶手、椅腿和水平的横档上有多重旋转装置,每一个旋转装置都略微有所区别,但是结合在一起非常和谐。另一把椅子,切斯特称之为二合一的摇椅,有8个椅腿和4个摇杆。第三把椅子的板条和横档有所延伸,以至于超出了椅腿(图11、12)。第四把椅子间隔使用颜色明亮的木材和颜色黯淡的木材。还有一把椅子是将摇椅和蠕动的蛇结合在一起(图13)。
人们创造的物品可以激发创意、记忆和联想,包括激发与其他的人、地、时相联通的感觉。一些人掌握了全部知识成为手工艺方面的行家里手,他们的所作所为总是与过去相关联,他们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其他人则有意识地试图保存即将消失的生活方式。一些民间艺术的样式代表了制作东西的“古老”方式,描绘出记忆中的“过去时代”的场景,或者需要“陈旧的”工具和技艺,而不是“现代的”。
虽然常常是个人进行艺术创造,但是社会的维度仍环绕其中,引起互动、归属感和与他人的联系。就像西蒙·布罗纳(SIMON J. BRONNER)在研究木链雕刻者的《肯塔基民俗档案》一书中的一篇文章中所写到的:“既然链子和类似的物品显示出雕刻者的技术和创造力,很多雕刻者便使用链子与人们在社会中发生关联,虽然他们实际的雕刻工作都是单独完成的……链子是社会工具。它们是连接的纽带,将雕刻者的行为与其社会身份和个人身份相联接。”(布罗纳,1983:72-82)(图14、15)
我曾主张,艺术创造是日常生活所固有的,就像我们所做的一些事情。无论我们怎样把罐装的东西摆放在壁橱的架子上或者亚麻制品上,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样式和颜色的着装,无论我们怎样装修和布置房间,无论我们怎样设计院子里花和灌木的布局,或者怎样准备食物招待客人,我们都把普通的东西变得与众不同。制作物品是创造秩序的一种方式,它也让我们沉浸于视觉和触觉、听觉和嗅觉的感官体验中,它在感情上满足我们,让我们目睹到由技术从材料中出现的新形式。一些人成为手工艺方面的行家里手,他们在手工艺品中创建并传递出他们的身份认同。手工艺品让我们同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关联。它使得人、地、时相互联通。一件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因为其完美性和所显现的高超技艺而让人爱不释手。艺术创造——美化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即使是在我们最寻常的活动中。它既是做人之根本,又是普遍的人类行为,是人之为人之所在(琼斯,1975:253-276)。
布罗纳关于木链雕刻者个人身份的引述同时指出了创造物品的另一动机,就是发展并表达个人的自我认识。一些人转而求助于传统艺术形式去理解自我或象征性创建自我,特别是当一些事情颠覆了他们的自我认识之后。例如,一位女子画家生涯受挫,她的孩子分散各地,她的婚姻支离破碎,之后她开始缝制被子。“所以我真的在四处找事做,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开始缝制被子。先缝一条,再缝一条。我感觉很好,看见我缝被子的人都说:‘继续做,不要停,这是你该做的事。’我忽然被我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宠爱起来,这在之前是没有过的。所以,我感觉很真实,我以一种新的方式表达自己,我也以一种新的方式被倾听。所以你实际上可以说,我传递出我的声音,通过……通过和被子在一起,而且……而且……而且释放了人们所引发的难题。”(FERRERO,1981)所引发的难题之一就是怕别人触碰,这是当劳(DONNEL)所试图克服的。此外,“缝制被子让我感觉拥有了自己的空间,让我感觉找到了道路,让我感觉走出了迷宫”。
艺术家常常评论艺术创造宣泄感情的作用——不论其是动机还是结果。伏洛德·本宁托(FLOYD BENNINGTO)在退休之后以雕刻木链来消除焦虑。他告诉布罗纳说:“我无数次听说过,手中雕刻一块木头可以让人平静,不再担心其他事情。”艺术创造已经与伤逝、对付压力和适应变化等心理过程发生联系,一些感情难以言表。通过隐喻,人们在物品中创造出产生焦虑的象征。(一个雕刻者曾向布罗纳解释道:“当我感觉自己被链子锁住时,我就制作链子;当我感觉自己被笼子困住时,我就制作笼子。”)很多体验在本质上非常深奥,在分枝上非常复杂,以至于没有人知道从哪里可以展开讨论。自我认识经常受到伤害,感情冲突也常常发生。将难题体现在物质形式中,是将内在的感觉转化为一种外在形式。制作物品让人不再关注痛苦,可以重新集中注意力和能量,甚至会解决难题、重塑自我认识。艺术宣泄的结果不只是创造一件物品,而是重建自我。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迈克尔·欧文·琼斯]什么是民间艺术?它何时会消亡
下一条: ·[考夫曼]亨廷顿的意义
   相关链接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于翔]心流:女性剪纸群体的最优心理体验·[邬梦茜]浅析民间艺术的遗产化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程启芳]楚州十番锣鼓的审美经验研究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林德山]从资源到资本:民间艺术旅游开发路径研究·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
·[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
·[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林安宁]基于共时研究的傩定义与范畴新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