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专题║ 纪念民间文艺家过伟先生
  作者:黎浩邦 过竹 蓝芝同 莫俊荣 段宝林 黄毅 农冠品 韦苏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3-21 | 点击数:10610
 

过伟教授的侗族情缘

莫俊荣

  过伟先生是江苏无锡人,汉族。但他却终生与侗族有缘,是侗族文化杰出的传播者及令人尊敬的导师。

  1978年7月,历经磨难的过伟先生终于离开“牛棚”,一纸调令,到柳州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工作。过伟先生及家人长途跋涉来到三江,从此与侗族文化结缘,直至终生。时年,过伟先生搞好年过半百。

  1979年1月,过伟先生的“右派”错案被彻底纠正。这年5月,过伟先生就任三江县文化局副局长。同年,他创作了侗族歌剧《秦娘梅》,并由三江县文艺队排练,随后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侗族地区巡回演出,受到侗族群众的热烈欢迎。中国新闻社、新华社等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歌剧《秦娘梅》的成功演出,引起了巨大轰动。随后,歌剧《秦娘梅》被选送参加柳州地区文艺调演,获得了优秀剧本、优秀音乐、优秀舞美及优秀演员(其中3名)等6项大奖。作为优秀编剧,过伟先生被组委会请上舞台领奖,受到全体观众的热烈欢迎,全场掌声雷动。由于侗族歌剧《秦娘梅》的空前成功,1990年,该剧还获得了广西首届(1949-1989)少数民族文学二等奖。

  从柳州载誉归来后,过伟先生马不停蹄,立即组织杨通山、蒙光朝、郑光松等组成4人编辑组,深入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三江、龙胜、融水、黎平、榕江、从江等广大侗族地区,广泛收集整理、采录侗族民歌、侗族故事传说、侗族谚语等侗族民间文学作品。同时发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侗族歌手、民间故事讲述家,业余民间文艺爱好者等,大量提供侗族民间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编辑组仅用8个月时间,就编辑完成了《侗族民歌选》和《侗族民间故事选》两本极有价值的侗族民间文学专集。后来,《侗族民歌选》还获得了首届(1978-1982)全国民间文学荣誉奖。在编辑完成《侗族民歌选》和《侗族民间故事选》两本书后,过伟先生又及时组织杨通山、蒙光朝、郑光松等4人编辑组,编辑出版了《侗族民间爱情故事选》和《侗乡风情录》两本后来在侗族地区引起广泛影响的书籍,为收集、整理及传播侗族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在侗族文化传播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1980年1月,过伟先生当选为代表,荣幸出席了广西第三届文代会,并当选为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第二届理事。同年3月,年届52岁的过伟先生调到南宁师范学院(今南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正式调离三江侗族自治县。从1978年7月至1980年3月,过伟先生及家人在三江工作、生活虽然仅仅1年零8个月,但是却与三江各族人民,特别是侗族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调离三江后,过伟先生又相继撰写及编辑出版了《侗族文学初探》、《当代侗族短篇小说选》、《中国侗族曲艺精品:秦娘梅传奇》等多部与侗族文化密切相关的书籍,出版了学术专著《侗族民间叙事文学》,继续为宣传与宏扬侗族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过伟先生在主编《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中,收录了大量的侗族歌谣,为保护侗族歌谣文化尽了最大的努力,《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还获得了第三届广西区人民政府文艺“铜鼓奖”。

  时光来到了1997年,这一年4月,过伟先生应邀出席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民间叙事文学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了以侗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侗族秦娘梅故事与文化生态研究方法》,引起与会者极大的关注。1997年10月,过伟先生应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邀请,访问宝岛台湾,并于10月29日出席在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民间文学研讨会,在会上,过伟先生宣读了《广西民间文学与民俗风情研究之历史与现状》的学术论文,该论文以大量篇幅推介了侗族文化,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过伟县为侗族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侗族人民永远感激他,永远怀念他。

(作者:侗族,广西防城港市文联副主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段宝林]回忆过伟教授
下一条: ·[王杰文]“文本的民族志”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
·视频 ‖ 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刘魁立]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 20周年
·[刘爱华]反哺,还是互哺?——民间文艺发展内在逻辑探微·[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在线专题研讨会召开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民间文艺学论纲》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